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2016工控行業十大風云人物盤點

時間:2017-01-0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這過去的一年里,工控行業的大佬們大展宏圖,在為自己公司做出許多決策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智慧的觀點。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行業發展的現狀和行業領軍人物的先進事跡,小編精心挑選了2016年度工控行業十大人物(排名不分先后),敬請讀者參詳

在這過去的一年里,工控行業的大佬們大展宏圖,在為自己公司做出許多決策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智慧的觀點。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行業發展的現狀和行業領軍人物的先進事跡,小編精心挑選了2016年度工控行業十大人物(排名不分先后),敬請讀者參詳!

一、羅克韋爾自動化主席兼CEO--KeithNosbusch

個人簡介:1974年畢業于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獲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學士學位。1976年畢業于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4年被任命為羅克韋爾自動化的首席執行官,2005年被任命為董事長。

精彩語錄: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在于實現從生產車間到整個企業層面的信息互聯。我們提倡的互聯企業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愿景,其核心恰是信息技術(IT)與運營技術(OT)的融合,這與中國的發展目標完全契合。

事跡:自KeithNosbusch執掌羅克韋爾自動化以來,羅克韋爾自動化在中國市場就一直致力于幫助華南地區的制造企業提高生產率、增強競爭力和競爭優勢。至今,羅克韋爾自動化已與該地區基礎設施、石油和天然氣、電力、食品和飲料、生命科學和半導體等行業領域內的多家知名本土企業開展了合作,幫助他們進行現代化改造和提高競爭力。

2016年,羅克韋爾自動化攜手其10家Encompass合作伙伴共同舉辦的2016年新一輪“羅克韋爾自動化全球路演”和“羅克韋爾自動化大學”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逾千名客戶和行業專家齊聚于此,共同探討如何打造“互聯企業”從而實現智能制造。此外,羅克韋爾自動化還致力于通過“大學合作項目”來培養新一代工程師,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羅克韋爾自動化“大學合作項目”發起于1998年,目前已與國內70所重點大學開展了積極的合作。

KeithNosbusch執掌下的羅克韋爾自動化,憑借其先進的技術和覆蓋80多個國家/地區的全球網絡,羅克韋爾自動化一直以來還在積極幫助中國本土制造企業和OEM廠商開拓海外業務。

二、沈陽機床董事長--關錫友

人物簡介:關錫友1988年7月畢業于同濟大學機械制造專業。1994年10月,關錫友被派往日本OKUMA公司接受國家重點技術引進項目大型龍門五面加工中心的制造技術培訓,回國后,主持完成了該產品的試制工作,填補了國內空白。1996年,關錫友主持了企業與德國合作開發的新產品FX110的試制工作,并成功地解決了主軸運轉的噪聲及溫升等技術難題,使該產品實現了高轉速、高精度、低噪聲要求,被評為省級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并榮獲1997年沈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精彩語錄:在探索新工業革命的路上,中國制造必須有自己的idea。

事跡回顧:當關錫友接手沈陽機床時,這個中國機床老大當年的排名僅為世界的36位,核心技術更是完全依賴國外。2003年,關錫友著手在德國成立研發中心,卻突遭德國政府叫停。2006年,他大膽起用一批年輕人,每年投入1億元打造自己的研發團隊。關錫友說:“我終于可以在這個行業內挺起我們的脊梁。”

通過對運動控制技術、智能化技術、網絡技術融合的技術突破,沈陽機床終于推出了i5智能數控系統。在被稱為“經濟塌陷”的東北,沈陽機床作為一只老牌國企卻“異軍突起”,成為與其他傳統制造業格格不入的“逆勢”力量。

沈陽機床全球首發耗資11億元、研發逾5年的核心競爭力產品i5系列智能機床基于,而后i5智能機床的“i平臺、云制造”智能系統又正式發布。就像iPhone,i5機床是手機本身,而i5平臺就類似是蘋果的Appstore,當越來越多的i5機床加入到平臺時,這個生態也就自動成為了“云”,它可以集成數據,共享信息……

2016年1月,沈陽機床接到了來自深圳兩家企業的“大單”--他們共簽訂了10000臺i5智能機床,而兩家企業主要加工國內某知名手機品牌的手機殼及外觀件。與此同時,2016年一季度,i5出貨量達到3000臺,并手握之前結轉的3000臺,也就是說,沈陽機床今年手握15000臺訂單量。當全國上下為“去產能”而努力奮斗時,沈陽機床卻要“苦于”提升產能……這讓所有沈機人都為之一振。

 

三、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總經理--顧建黨

人物簡介:顧建黨是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中歐國際EMBA。畢業后就職于電力部電力自動化研究院。1993年12月,跟隨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創始人、公司總裁李慕松教授加入菲尼克斯電氣,成為公司六人創業團隊之一,從銷售和市場人員做起,艱辛創業。2001年,擔任市場營銷總監,使公司業務從以南京總部為主發展到全國范圍,業績蒸蒸日上。2003年,任司副總經理,并任德國PHOENIXCONTACT集團國際合作委員會(ICC)副主席。

精彩語錄:今天中國制造業必須要去思考六個字,過剩,倒逼,顛覆。必須要鳳凰涅盤,在倒逼機制下實現以智能制造為引領的新的超越。

人物事跡:2005年,顧建黨接任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總經理,成長為公司第二代領導人。顧建黨采用創新管理模式,再創佳績,使公司各項業務保持健康高速增長,提供1000多個穩定的就業機會。在一個外資企業中實現了100%本土團隊和100%本土管理,每年人均上交稅收10萬元,得到業內人士和當地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自身業務發展的同時,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全方位、多角度地支持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如援建希望小學,提供助學金/獎學金/獎教金,資助建設實驗室等,與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行業教育、大學教育等各個層面不同層次的學校展開合作。

在公司業務蒸蒸日上時,及時預警到業務發展模式的瓶頸并進行調整,不僅保證了業務的正常運營,而且在金融危機沖擊已經嚴重影響到實體經濟的困難情況下,堅定地與國家、民族、伙伴、員工站在一起,化解危機、共渡難關。之后,顧建黨推出“嚴冬戰略”,代表公司明確宣布了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的“四不”承諾和三項決定。

2016年世界智造大會,顧建黨說道:“中國制造實現轉型升級有兩個基本的戰略基石,第一個就是對品質的追求,中國制造必須解決以品質為基石的中國制造,這也是推動中國的制造的核心基礎;第二是創新引領,包括打造企業的創新體制,社會對企業和知識產權的支撐體制。”

四、通用電氣全球董事長--伊梅爾特

人物簡介:1978年畢業于Dartmouth大學,并獲得應用數學學士學位。1982年獲得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82年加入GE公司后,先后在GE塑料、家電和醫療等業務部門擔任多個領導職務,1989年被提升為GE公司副總裁并于1997年進入GE金融董事會。

精彩語錄:工業互聯網已經不是一個未來的理念,而是今天的現實。

事跡:伊梅爾特自掌舵通用電氣以來,就有報道稱伊梅爾特已和董事會舉行多次會談,考慮將CEO的任期縮短至10到15年之間。與前任韋爾奇一樣,伊梅爾特在45歲時晉升為CEO,他已花費整整13年打造“伊梅爾特王朝”。綠色創想、健康創想、反向創新、工業互聯網......

對于當下工業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伊梅爾特認為:工業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劃分已經是過去時了。未來,每一家工業企業也需要是一家軟件分析企業,每一家工業互聯網企業也必須是一家軟件網絡型公司。以飛機發動機為例,未來,每臺發動機會有60個傳感器裝在上面,不斷收集數據,就像一臺飛行的計算機。

GE進一步的推動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向全球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公司轉型,已有124歲的GE,伊梅爾特表示,“變革、多元、簡化、數字化”,四個關鍵詞推動GE轉型,其數字化推動GE成為一家工業互聯網企業。他聲稱每一個工業企業都必須進行變革,成為數字化的企業。西門子與通用電氣王者之爭,早已展開。

五、博世集團首席執行官--鄧納爾

人物簡介:物理學博士畢業。鄧納爾于1986年加入博世集團,2003年至2006年期間擔任汽車電子業務總裁,并于2006年起擔任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至今。作為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他曾負責汽車電子、汽車多媒體、起動機和發電機以及電子驅動多項業務。自2010年7月1日至今,除了汽車電子以及汽車多媒體業務之外,他還主管企業前沿科技的研發、產品規劃以及集團三大業務領域的“用戶體驗”。

精彩語錄:互聯化對推動德國制造業發展越來越重要。要想普及物聯網和工業4.0解決方案,我們需要建立標準和參考架構。

事跡:鄧納爾對中國的市場向來是很關注的,自2012年7月博世就在蘇州工廠開展了第一個中國的工業4.0試點項目。此后,博世在中國的工業4.0試點項目逐漸拓展到上海、無錫、長沙、南京、北京、常州和西安等地的工廠。

“在中國制造2025倡議的大背景下,我們希望智能與互聯的解決方案在制造業領域的運用能夠更有力地推動中國發展。”鄧納爾說道。

最近幾年,博世在中國的銷售額幾乎增長了兩倍,該銷售額占其全球銷售額的比重也從10%左右上升到了16%左右。

日前,博世集團日前與SAP(思愛普)公司在物聯網和工業4.0領域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兩家公司欲擴大在云技術和軟件解決方案方面的合作。在合作會議上,鄧納爾說道:“博世集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移動、制造、消費品和互聯領域豐富的傳感器系統經驗。通過將這些技術和經驗結合在一起,希望能夠幫助客戶提高銷售額。”

 

六、工信部中國智造與工業4.0研究所所長--王喜文

人物簡介:工學博士,博士后,高級工程師,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九三學社北京房山區工委副主任。1998年8月參加工作,曾在北京第一機床廠工作過兩年,后為日本開發10年計算機軟件。2009年8月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歷任信息部副主任、主任、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

精彩語錄:傳統中國制造業的模式是資源驅動,是靠人力、物力、土地、原材料、水、電等能源。那未來我們改變這一驅動方式,變成什么呢?變成信息和數據驅動。

事跡:王喜文自任中國智造與工業4.0研究所所長以來,一直就很關注中國的“工業4.0”。他深知:德國“工業4.0”國家戰略為我國《中國制造2025》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中國產業界、學術界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故而,王喜文博士也躋身其中,并將自己的成果以專著形式加以展現。

其中,《工業4.0:最后一次工業革命》一書于2015年1月1日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是國內第一本“工業4.0”方面的專著;《工業4.0(圖解版):通向未來工業的德國制造2025》一書于2015年7月1日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而2015年8月1日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制造2025解讀: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則是受到了中國工程院李伯虎院士的作序大力推薦。因此,可以說,王喜文博士在科普工業4.0、科普工業互聯網、科普智能制造,宣傳中國制造2025,傳播國家工業形象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6年,在談到未來“中國制造2025”在創新點的趨勢時,王喜文認為有三個趨勢,分別是“工業軟件會充斥整個制造業”、“基于大數據的制造”和“基于協聯網的網絡制造”。作為一位“工業4.0”的專業研究者,王喜文對中國制造的未來相當有見解。

七、研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克振

人物簡介:畢業于國立交通大學電信工程學系。在創立研華科技前,曾做過研發工程師,并曾于任職于美商惠普科技臺灣分公司儀器事業部擔任業務工程師。在此期間,劉克振透過個人學習與實務經驗的累積,奠定了創立研華科技的基礎,同時也遇見兩位共同創立研華科技的事業伙伴。人物事跡劉克振在1983年創立研華科技,多年來一直擔任董事長暨執行長。

精彩語錄:物聯網的云還沒有真正搭建起來,這是目前物聯網還未爆發的一個原因。

事跡:不僅要為企業定調,同時也是熱情與專注的源頭。早在研華成立之初,劉克振就曾經立下宏愿:“我無法像運動員一樣在奧運會上為中國人摘下金牌,但希望能夠在工業計算機領域為中國人拿下第一塊金牌!”。

劉克振也十分重視企業公民的角色扮演,于1997年成立了研華文教基金會,深信“企業社會責任”是未來競爭力的必備條件。劉克振認為企業猶如一棵大樹,社會則是肥沃土壤,當企業藉由本業賺錢時,也要利用自身的特長去帶動社會,同時讓員工均能充分參與,如此即形成一個價值鏈。其中“人才”與“創新”都是因緣,多結好的因緣,企業就能永續經營!

2016年,EmbeddedIoT伙伴高峰會議,有超過300位來自21個國家的研華伙伴、客戶共同與會。研華近幾年來皆以驅動智慧城市創新共建物聯產業典范作為物聯網成長的愿景;此次與Intel、Microsoft、ARM、IBM等伙伴合作,即是協同合作的最佳展現。研華相信,與伙伴合作的力量,能大幅協助顧客,將最新物聯網解決方案全面導入至世界的各個角落,并將智能化概念完整運用至每個產業中。

八、臺達資深副總裁暨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張訓海

個人簡介:1995年,張訓海先生敏銳地預見到自動化行業的發展前景,率領5人團隊在國內以變頻器產品起步,發展到如今5000多人的機電事業群,2015年,張訓海榮獲“2014中國自動化領域年度人物”。

精彩語錄:未來的自動化生產線將朝著“模塊化”方向發展。所謂智能型生產線,不光是全程自動化,而是可以根據產品需求進行相應的模塊化組裝。

事跡:目前,臺達工業自動化最重要市場是中國大陸,占到臺達工業自動化部門收入的50%以上。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大陸智能化工廠會越來越多;此外,老工廠效率低,尤其是能源效率低,這些都是其工業自動化業務的潛在客戶。張訓海表示,用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工廠能源節省能達到20%到30%。

而2016年的經濟走勢,被經濟學界描述為“L”型拐點,而臺達工業自動化的營運績效卻取得了不俗的表現,“尤其是在國內的業績完成度高于預期,各項產品皆表現得不錯,其中運動控制相關的產品與系統方案成長幅度最大。”談及今年事業群的成績,張訓海首先歸功于行業的成長。在2016年,精密電子業和節能產業都有了很大發展,臺達在注塑機、消費類電子、智能終端和高速包裝產業挖掘到更多機會。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張訓海先生認為臺達當前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競爭的廠家更多,競爭也更加激烈;二是客戶對行業定制型、應用定制型產品的市場需求發展迅速,使得相關產品研發難度更高;三是制造周期大幅度縮短,現在研發周期已經縮減到1-2年,生產周期5年。

 

九、西門子全球CEO--凱颯

個人簡介:凱颯畢業于雷根斯堡專業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80年加入西門子股份公司零配件集團;1987年成為西門子半導體公司(馬來西亞、馬六甲)商務項目負責人;2004年10月,進入公司最高管理層,任職西門子股份公司首席戰略官;2006年5月,成為西門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員會委員、首席財務官;2013年8月,接任西門子股份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精彩語錄:任何國家的經濟基礎首先都是能源,如果說沒有能源就是一片黑暗,所以能源是所有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生命線。

事跡:西門子在中國建立了德國之外全球首家數字化企業---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SEWC)。這個被歐盟評為最先進的數字化工廠,讓中國企業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工業4.0”。西門子將當今世界最先進科技、設計工藝、新材料軟件收入囊中,這將給傳統制造業帶來巨大的沖擊和改變。西門子不僅滿足客戶現在需求,還為其未來擴充提供解決方案進行儲備。

凱颯表示:“西門子也在嘗試與地方政府建立工業4.0的數據中心、實驗室,幫助地方政府、地方企業以及地方高校提供整套的科技,助力企業升級轉型,這個就是西門子今天做的工業4.0。”

2016年,西門子與MentorGraphics(Mentor)公司(NASDAQ:MENT)宣布,雙方已簽署并購協議,西門子將以每股37.25美元的價格現金收購Mentor,總收購價值折合45億美元。通過此次并購,西門子將憑借Mentor完善的電子集成電路和系統設計、仿真及制造解決方案極大拓展其行業領先的數字化企業軟件組合。凱颯指出:“收購Mentor將有助于我們繼續打造‘新工業時代的標桿’,這正是西門子‘2020公司愿景’的組成部分。這次并購將打造一個完美的產品組合,幫助我們進一步擴大在數字化領域的領導地位并引領行業發展。”

十、施耐德執行副總裁--朱海

人物簡介:朱海畢業于北京大學,并先后獲得中國科學院計算機專業碩士學位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的EMBA學位。朱海自1996年加入施耐德電氣,出任施耐德自動化公司中國區首席代表,隨后他先后擔任施耐德電氣自動化銷售總監、施耐德上海配電電氣有限公司總經理、施耐德電氣低壓產品市場總監。

精彩語錄:現在很多人一說智能制造,以為就是買很多自動化設備,就是產線上引入機器人。機器人不等于智能制造,為了自動化而自動化,可能會把好企業給拖垮了。

事跡:自2009年9月起朱海便擔任施耐德電氣中國區總裁,也是施耐德電氣在中國的首位本土籍總裁。

之前,施耐德電氣與燃氣商新奧集團成立合資公司--新智能源系統控制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拓展分布式能源和微電網市場。在渡過了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低迷之后,朱海認為在未來幾年,施耐德電氣在中國市場將主要從智能制造發力。另外兩個重點領域分別是推動跨界合作和協同創新。

朱海在“2016(第十四屆)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表示,無論外資企業還是內資外企現在都應該“要有成熟經濟體的思維去面對中國市場,(這個市場)不可能總是有10%以上的增長率。”朱海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施耐德電氣的核心戰略之一。在施耐德整個管理系統里邊從環境,從企業的效率以及從人員三個緯度把我們的所有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都進行了進一步的量化。

2016年12月,“2016第一財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于滬上揭曉。施耐德電氣榮獲“2016第一財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杰出企業獎”。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