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富士康自動化技術發展委員會管理人員代佳鵬(DaiJia-peng,音譯)周五披露,公司計劃分三個階段減少中國大陸地區工廠員工數量,這一目標在部分地區已經實現。
代佳鵬向DigiTimes表示,在第一階段,工廠個別工作崗位將裝備機器人,完成對人而言過于危險,或簡單重復性任務;在第二階段,機器人將用于整個生產線;在第三階段,只需少量員工即可完成生產、物流、測試、檢驗等工作。
代佳鵬稱,富士康位于成都、深圳和鄭州的工廠已經達到第二、三階段。尤其是在鄭州工廠,一條CNC(數控機床)生產線實現了完全自動化。
第一階段,據Digitimes報告稱,是用自動化工作站替換個人工作崗位,從最危險和令人不快的工作開始。第二階段是整個生產線的自動化。這些將替代現有的混合機器人和人類工作者,公司已經在非蘋果產品上推出。
在一些工廠有10個全自動生產線,包括成都,中國重慶的一家工廠的AIO(一體化)PC和液晶顯示器生產線,以及鄭州的一條數控線。
該公司的最終愿景是讓整個工廠實現完全自動運行,而不僅僅是生產線。
在第三階段,整個工廠將被自動化,只有最少數量的工人被分配到生產,物流,測試和檢驗過程當中。
當選總統的特朗普做承諾,將強制蘋果在美國制造產品,目前還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可以這樣做。蘋果CEO蒂姆·庫克等人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缺乏職業技能和后勤支持。在與特朗普的電話交談中,庫克說是不可能的。
而近日,庫克和其他科技領導人員應邀參加了一次科技峰會,特朗普的工作據說是一個關鍵的話題,但庫克后來的評論并沒有提出太多有關會議的核心內容。
據報道稱,蘋果已要求富士康等調查將其iPhone裝配線放置美國的可能性,但富士康隨后確認,該公司正在對其進行初步討論,其中包括建議的可能創造的5萬個工作機會,不過目前還未確認確切數字。目前,這最新的消息使這種說法似乎變得不太不可能。
據代佳鵬稱,截止目前,富士康已經部署了逾4萬臺“富士康機器人”,每年能生產約1萬臺機器人。除工業機器人外,富士康還在開發醫療機器人。代佳鵬指出,工業機器人不能完全取代人,因為人能迅速地由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
機器人將使富士康在多個方面受益,其中包括更快地生產產品、更低的勞動力成本以及超過競爭對手的能力。換用機器人已經使富士康減少了數千名員工,可能會影響部分中國城市的經濟。
“機器換人”節約成本
隨著人口紅利漸漸減弱,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機器人替代將是未來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會隨機器人和相關技術的發展得以出現。“機器換人”帶來的,不僅是提高質量,也為大量企業節約了成本。據東莞市政府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9月,東莞已有1485個項目申報“機器換人”專項行動,減少約8萬用工。
我國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制造大國,但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非常艱巨,工業機器人作為支撐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的重要裝備,通過機器人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制造的能力,還能提升產品質量,更可以應對我國目前勞動力減少和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的問題。
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機器人功能更多元化,機器人銷售結構正在改善,總體上我國機器人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年均增速遠高于全國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的增速。但從國內機器人消費市場來看,總體上國外機器人的銷量占到70%左右。
工信部部長苗圩說:通過去年我們確定的46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情況看,從實施效果來看還是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它的生產效率提高了,它的能源利用率提升了9.5%,它的研制周期比過去縮短了35%。
“機器換人”并不意味著企業就不需要人了。在一定程度上,它們對人才的需求可能更加旺盛。經過智能化改造后的生產線雖然引進了大量工業機器人,但是大部分工位上還是有工人在操作。業內人士表示,機器操作一致性高,而人工操作靈活性強,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柔性生產的要求。如果全都換成機器,生產的靈活性就喪失了。
伴隨著工業4.0概念的提出,廣東省“機器換人”的時代正加速到來。目前,深圳、東莞、惠州等城市出臺了系列政策推進工業智能制造轉型,人才技術的培養。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制造企業更青睞于使用機器人。通過投入機器人,企業產品競爭力明顯提升,且日常維護和消耗小,創造出更大盈利空間。對于薄利的制造企業而言,焊接機器人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富士康不會離開大陸
去年,波士頓咨詢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受人力成本、匯率和能源成本等因素影響,中國制造業的綜合成本已經只比美國低5%。而剛剛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的特朗普則聲稱,要讓制造業重回美國,“中國搶走了我們的工作,搶走了金錢……我們要把工作拿回來”。
從“別讓華為跑了”到“曹德旺跑了”,這些調侃式傳聞其實更多揭示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一個現實——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中國的制造業對成本的波動越來越敏感。而曹德旺的一番言論,將這些現實一件件擺在了大家的眼前。
關于中美制造業的對比并非新話題。2014年,浙江省慈溪市江南化纖有限公司(下稱“江南化纖”)的一份關于中美制造業成本對比的數據,得出了與曹德旺類似的結論,并廣泛流傳。2014年,江南化纖公司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投資辦廠,成為首家在美國建立再生聚酯短纖維制造工廠的中國企業,一期計劃投資2500萬美元,二期計劃投資2000萬美元。
今年10月,福耀在美國投資6億美元的代頓工廠舉辦了竣工儀式,曹德旺當時說未來福耀在美國的整體投資將達到10億美元,提供5000個就業崗位,是中國制造業對美最大投資之一。
“曹德旺跑了”——這是外界對福耀在美國投資設廠、曹德旺對比中、美制造業成本言論公開后的反應。這延續了此前外界對“李嘉誠跑了”的邏輯——近年來“首富”李嘉誠在中國大量拋售資產,并在英國進行投資。
走人力密集型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在新形勢下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據外媒報道,富士康“換人”計劃定調,迄今已經部署4萬臺自研的“Foxbot”工業機器人,按計劃,2020年前,自動化率達到30%。
加之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的發表的“iPhone回美國生產”言論和印度媒體報道的富士康在當地的投產計劃,外界不禁擔憂起“富士康逃離大陸”。
對此,媒體報道稱,在30日富士康、夏普在廣州的610億10.5代8K顯示器產業園項目簽約儀式上,郭臺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富士康也在轉型升級,富士康不會走,富士康留在這里……至于未來會不會到美國設廠我不知道,因為現在美國新的政府還沒有上臺,所有的政策還沒有出爐。”
“大項目”正式落地廣州,郭臺銘透露下一個在廣州的簽約項目會和手機相關。就在一天前的29日,郭臺銘加大了對SDP公司的持股,夏普將SDP的436萬持股以171.7億日元(約48億新臺幣)轉讓給SIO國際控股(SIOInternationalHoldingsLimited),而SIO由郭臺銘個人名義投資。郭臺銘也表示,他將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投資,富士康未來將以珠三角為根據地,轉型成為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龍頭。
今年3月有報道稱,富士康在某工廠通過自動化換掉了6萬工人。而他們去年統計口徑下的雇員總數是120萬,其中中國工人100萬。就像前不久福耀玻璃曹德旺所說的,他去美國建廠,補貼后土地不要錢,電價、天然氣費是國內的一半不到,稅費又很低,雖然人力是中國兩倍,但綜合成本更佳,何樂而不為。
大規模失業時代將到來?
國慶期間,外媒DigiTimes報道稱,富士康自動化技術發展委員會總經理戴佳鵬向“CNA通訊社”透露,已有超過4萬臺機器人全面參與到公司的生產流程中。很快,“富士康昆山工廠將裁員6萬人”的傳聞四起。
此前,大陸的人力成本一直低于機器人,因此富士康在大陸一直維持著近百萬人的用工規模。不過,用工成本不斷上漲,年輕人逐漸厭惡枯燥的生產線工作等因素正在改變這一狀況,促使許多公司在生產自動化方面投入巨資。
據媒體報道,2011年,富士康CEO郭臺銘宣布“百萬機器人計劃”,計劃投入100萬臺機器人到生產線上,此前富士康自主研發的“Foxbot”機器人開始在山西晉城批量制造,正式成為富士康的一員。
昆山富士康工廠的員工數量確實從以前最高的11萬人縮減到目前的不足5萬人,但縮減了6萬人也不是一時的,而是這些年自然減員形成的。有機器人替代也是逐步替代,昆山員工縮減大部分是因為現在的產能轉移向中西部地區,昆山方面訂單在逐步減少。
業內人士預測,到2030年,中國勞動力人數將從2015年時的8.063億下滑至7.582億。然而,削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以及投資機器人持續縮短的投資回收期,似乎才是關鍵的決定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與傳統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優勢在于效率和低成本。假如一家工廠需要三個成熟的焊接工人,那么工廠每年需花費21.6萬元成本,工業機器人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來算,每年的成本約5萬元,因此可以得出,在同樣的效益下,工業機器人成本僅為人力成本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