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產物與標志,其出現給軍隊建設和作戰方式帶來巨大影響,與信息化戰爭更是息息相關。物聯網在軍事領域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帶來了哪些影響?解放軍后勤學院首席專家、教授王宗喜和軍事物流工程實驗與研究中心副教授趙蕾對這些問題做了解答。
物聯網對各領域產生沖擊
物聯網是指通過傳感器、條碼識讀設備、射頻識別裝置、導航定位系統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并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信息交換和管理的網絡。它以互聯網為基礎進行延伸拓展,但更加強調物與物之間的聯系,通過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3個層次實現“萬物互聯”。
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次年8月,我國提出“感知中國”理念,并于2010年“兩會”期間,將物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使其成為國家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近兩年,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先后多次就發展物聯網作出重要指示,并在2014年“兩會”期間專門強調,要大幅提高物聯網網速,在全國推行“三網融合”。2015年,中國物聯網已成為驅動和引領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在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中,重大發明大多首先會運用于戰爭,以1991年拉開信息化戰爭帷幕的海灣戰爭為例,如果說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催生了網絡中心戰,從而引發新一輪軍事變革,那么被稱為IT革命第三次浪潮的物聯網,其同樣對軍事領域產生極大影響。
2009年起,后勤學院軍事物流系軍事物流工程實驗與研究中心先后承擔“軍隊軍事物流信息化建設”“物聯網技術應用以及國軍標的制定”“物聯網公用普通密碼工作組”等重要研究課題。在這些課題的研究過程中,他們反復論證實驗傳感技術對戰場實時環境信息感知的作用,自動識別技術對提高物流作業效率的功能以及導航定位技術對精確配送定位的效用。趙蕾副教授說:“這3種物聯網技術的成熟應用基本可以滿足軍事后勤領域對實時感知的需求。”
與此同時,物聯網所具備的高度智能這一特征意味著“萬物互聯”并非遙不可及。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曾預言:“21世紀的核心武器將是無人作戰系統”,當前無人車、無人機、無人潛航器等新型武器逐漸走上戰爭舞臺,標志著這一預言正逐漸成為現實。
“物與人”相連是物聯網技術走向成熟的必經過程
2010年起,我軍后勤系統開始嘗試運用物聯網技術,2010年底,原南京軍區某防空旅已實現運用物聯網技術進行物資儲備管理。目前運用物聯網使“物與人”相連在我國軍事領域方面基本普及,但“萬物互聯”還處于局部施行狀態,未實現大面積應用。“比如自動化立體庫中,溫感系統感知溫度后可以自動將相關信息傳送給溫控系統,溫控系統就會依此對溫度進行調節。”王宗喜教授對此進行說明,“在這個倉庫之內就達到了‘萬物互聯’,但倉庫內物品要運往倉庫之外,就還需要人進行協調運作。”
趙蕾副教授告訴記者:“同期相比,物聯網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滯后于地方。”地方行業系統,如一些網絡購物平臺的自建物流系統,其設施未必比軍方設施好,但因為流程優化程度高,基本可以實現物品全壽命監控。盡管如此,他們也并非將物聯網技術全面推開,更多情況下是使工業化與信息化兼容并存,既有無人機送貨讓“貨找人”,也有人工分揀的“人找貨”。這種情況可以一定程度上說明,雖然物聯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萬物互聯”,但“物與人”相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經過程。“新技術要應用,老技術也不能丟,技術只是手段,達到一定條件下最好的應用效果更加重要。”王宗喜教授說。
2016年,被譽為全球尖端科技布局權威參考的Gartner全球峰會指出,2017年以后將以智能為中心,通過數字化實現“萬物互聯”。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催生了物聯網,“萬物互聯”飛速產生的海量數據催生了大數據。因此,物聯網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信息技術成體系的綜合運用。這意味著物聯網在軍事領域的普及將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其建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協議標準制定繁復、信息安全存在隱患等問題。但目前我國阻礙物聯網在軍隊領域普及的更多原因屬外圍原因。王宗喜教授說,既懂軍事需求又掌握物聯網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匱乏;各管理層對物聯網在未來戰爭中軍事力量建成方面的作用認識不夠充分;以“局部應用”占多數的物聯網應用不成熟的運作模式導致人們的信服度大幅降低;物聯網知識宣傳普及少,人們對物聯網的認知停留在初始階段,軍人對物聯網的了解難以滿足信息化戰爭所需。這些外圍原因阻礙了我國物聯網在軍事領域的進一步普及。
物聯網本身就是一種戰爭實力
說起物聯網在軍事領域的應用,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在戰備物資管理、潛力調查等后勤領域的作用。事實上,物聯網在軍事領域的應用發展至今已不僅局限于后勤保障,其本身就是一種戰爭實力。2016年6月,阿富汗軍方發布聲明稱美軍無人機在空襲中擊斃16名塔利班成員;同年9月,土耳其安全部隊在其國產無人駕駛偵察機“Bayraktar”的指引下,在土耳其東南部哈卡里省擊斃6名恐怖分子……在未來戰爭中,人海戰術將成為過去式,人類終有一天會退居武器之后,戰場則成為兩軍“物與物”的交鋒。
實現無人化戰場的重要技術保障之一,就是物聯網技術所涵蓋的高度智能。高度智能讓物品變聰明、變自主,使其擁有自己的感知能力、記憶思維能力、學習自適能力及行為能力,這意味著在達成“萬物互聯”的過程中,人為控制的環節減少,人的作用逐漸削弱。“人類越來越退回到平臺背后,成為整個系統的主宰者。當前以及未來的作戰方式是平臺無人、而系統有人,人們像玩游戲一樣操作著無人化武器裝備完成作戰任務。”趙蕾副教授為記者介紹。
我國對智能化發展十分重視,2015年將人工智能作為“互聯網+”戰略中的具體行動之一,2016年出臺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在操作層面上提出了當前以及未來3年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具體舉措。
可以預見,未來戰爭將受到物聯網出現與發展產生的種種影響,物質世界與信息天地將借由物聯網進行交匯。在物聯網的影響下,戰場無縫接入信息化空間,戰場環境更透明,戰爭保障更精確,物資管控更安全,戰場內每一個物品都能看見、可交流、聽指揮。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以太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