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即將過去,回眸這一年,制造業企業紛紛搶占工業4.0先機,希望通過本次工業變革重塑制造業,以西門子、通用電氣為代表的一大批工業自動化國際巨頭已經先嘗到甜頭,國內目前在汽車制造及家電制造領域展開布局,并形成一大批智能制造標桿企業,代表企業有海爾、美的、新松、廣州數控、三一重工等。
伴隨制造業轉型升級,機器換人、物流大戰、海外并購、工業安全等問題引業內人士廣泛熱議,可以看出2016年自動化行業可謂硝煙四起,熱點事件頻出,下面為大家盤點出今年工業自動化行業中最熱門的十件大事!
美的收購機器人巨頭庫卡
5月18日,美的集團董事會通過議案,擬通過境外全資子公司MECCAInternational(BVI)Limited以每股115歐元的價格全面要約收購德國庫卡集團至少30%以上的股權。公告一經發布,即刻在國內外掀起一陣風暴。
美的的公告開宗明義,收購庫卡股權是為了“推進公司‘雙智’戰略,深化機器人產業布局。“所謂“雙智”,是指“智慧家居+智能制造”。對美的而言,踐行“雙智戰略”不僅是要生產智能產品和提升制造水平,而且要直接進入機器人市場。具體來說,“智慧家局”和“智能制造”戰略分別瞄向服務機器人市場和工業機器人市場。
和其他機器人技術一樣,庫卡的機器人最早應用于汽車行業,后來不斷拓展至其他行業。不過,汽車制造市場依然是庫卡最重要的市場,2015年,汽車行業收入占據庫卡收入的大約50%左右。
國內汽車市場在長期兩位數增長之后,2015年產量增速跌至3.25%。業內預計,未來五年汽車產量增速預計將低于GDP增速。此外,2012年,汽車廠商曾經有過一輪新建工廠的熱潮,按照大約3年的建造周期,這批工廠已經投產。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幾年,國內汽車制造市場增量并不大,工業機器人制造商的市場也將受其影響,這對以汽車行業為最主要收入來源的庫卡來說,將面臨更激烈競爭。因此,服務機器人市場的重要性將不亞于工業機器人。
小結:
美的庫卡聯姻是中國制造2025對接德國工業4.0的必然結果,美的意圖通過“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模式打造智能生態鏈,而工業機器人巨頭庫卡面對歐洲市場的萎縮,急需打開全球化市場,尤其是中國,因此雙方為完善產業鏈布局選擇了“跨國聯姻”。
沈陽機床推出世界首創的平臺型機床i5M8
我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中,“智能制造”被定位為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特別是要加快各大行業生產設備的智能化升級和改造。而如今,最新的成果已經顯現——就在4月11日召開的“2016第九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CCMT)”上,沈陽機床集團推出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首創的平臺型機床i5M8,不僅成為了會場上的耀眼“明星”,也讓人們看到了一個“中國制造”升級新范本。
i5是啥?其實i5是工業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集成化(第一個英文字母均為i)的有效集成。使機器更加智能,讓機床成為智能終端,實現人機對話、機機對話,“指尖上的工廠”、“口袋工廠”從想象成為現實。人們普遍認為,“i5”將成為未來基于互聯網生產方式的重要載體。
現在看起來,i5如此美妙,但回想曾經的歷程,卻讓人倍感唏噓。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就告訴記者,沈陽機床集團是從2007年開始研發i5技術,但直到2012年初,i5成熟技術還沒搞出來,研發資金卻已花光企業的全部家底。“5年砸進去11億多元,根本不知道能不能成。一旦失敗,錢就算打了水漂,作為國企負責人,我難以交代。”
在漫長的研發過程中,沈陽機床集團的研發團隊修正更新了1917個大小版本,累計了1032條測試用例,原創數控系統CNC運動控制技術、數字伺服驅動技術、總線技術等數控核心技術,擁有整體代碼20余萬行,拿下9項發明專利、20余項實用新型技術專利和11項軟件著作權……堅持創新終于迎來了碩果,2012年2月i5的研發取得了突破,世界第一款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智能數控系統i5橫空出世。
2014年,沈陽機床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推出了“i5系列智能機床”;2015年,“i5”智能系統的五軸技術已經實現突破,并在新產品上得到批量應用,當年的訂單突破了2600臺。而今年,僅第一季度,i5系列智能機床就收到了15000臺的訂單。
關錫友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驕傲地說,“i5系統的核心技術全部由沈陽機床自主研發是關鍵,使得我們徹底突破了西門子、法那克等少數國際巨頭對機床運動控制系統的長期壟斷和技術封鎖,讓數控機床真正具有了中國大腦、中國智能。”轉變:“i5戰略”邁出轉型新步伐。
小結:
面對機床市場基本被國外企業壟斷的現狀,沈陽機床耗費巨資,用五年時間成功攻克CNC運動控制技術、數字伺服驅動技術等核心技術,推出世界上首臺i5數控系統機床,對于中國制造業,這無疑是久旱逢甘霖,i5機床的誕生將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發展,讓中國制造有了自己的“想法”。
艾默生52億出售兩大業務
艾默生8月2日宣布出售艾默生網絡能源業務給白金資產管理公司和合伙投資者,交易金額為40億美元。艾默生將保留艾默生網絡能源業務少量的股權。
同日,艾默生將其LeroySomer和CT業務單元出售給日本電產株式會社,交易價值為12億美元。
業內人士分析,原因有二:其一是軟件對硬件的絞殺,其二則是市場話語權的轉移。
關于第一點,2008年經融危機是分水嶺。2000年到2005年間,各行各業對數據中心的“井噴式”需求一再為賣方市場加碼。然而,經濟危機后,廣大用戶對IT和基礎設施的預算慎之又慎,轉而通過軟件手段不斷提高服務器利用率,使得硬件投資疲軟。再如,之后出現的新型開放網絡創新架構SDN,可實現地域相隔數據中心之間業務的快速轉移。這意味著單位密度的數據中心對硬件的需求進一步走低。
第二點在于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和超大規模用戶的出現。越來越多地中小企業選擇外包數據中心,從而催生數據中心托管業務,而巨型互聯網公司自身業務和云計算業務也指向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一份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從占地面積上看,全球前500超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只占全球所有數據中心面積的2%,但卻擁有接近19%的在線運行服務器保有量,而且這一趨勢仍在加劇。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市場話語權的轉移。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的用戶不在滿足于從IT和基礎設施廠商的產品目錄中選擇產品,而是直接對其提出從產品到架構的全方位挑戰。
小結:
縱觀其發展,艾默生作為行業佼佼者,由于其優質的技術與可靠的產品,每逢艾默生有業務方面的調整,全球自動化巨頭會聞風而動,積極參與其中,通過本次收購事件可以看出,此前網傳中國一些大型自動化企業也想積極參與收購艾默生這樣的國際巨頭的部分業務,也非易事,任重而道遠。
富士康大量引進機器人
機器人取代人力導致失業的話題已經談的夠多,而富士康目前正在將這一計劃變為現實,日前據稱,富士康已經部署超4萬臺機器人取代人力,富士康昆山工廠已裁員6萬人。
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有幾個原因,一方面,在勞動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漲等壓力下,富士康希望通過機器人來彌補用工空缺并擺脫對不可持續的廉價勞動力的依賴,另外,蘋果具備更強的議價權,而富士康又要確保自身利潤,因此,富士康開始發力工業機器人領域也是為情勢所迫。
但目前問題的關鍵是機器人的局限性太明顯,一方面是,在成本和技術的突破方面非常有限,也就是說,機器人當前只能勝任簡單機械的流水線操作。曾有富士康的一位臺籍中層稱,機器人只能用于生產線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組裝,機器人實際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
其次是,機器人操作欠缺靈活性與精度,本身的維護成本高,曾有富士康上的管理層表示,iPhone上組裝的螺絲,機器人很難保持這么高的精度,只要沒對準,iPhone和機器人都將報廢。這反而帶來了更大的維護成本。
另外是舊的機器人很容易由于新的生產線的優化而被淘汰。一方面,消費電子產品生命周期已經大大縮短,對精密度的要求也日漸提高,生產完一個產品后,原生產線上的機械臂和機器人需要重新調試,而由機器人主導的生產線也無法應對更新的技術與產業創新需求的沖擊。
我們知道,蘋果目前正在通過不斷擴充供應商名單,壓低價格,確保產品利潤,但富士康通過大量機器人,或者說只是簡單的機械臂驅動的相關的生產線,可能無法適應未來蘋果更高的質量要求。
可以知道,熟練技工與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才是蘋果供應商的核心優勢,只有他們才能應對緊急需求的改變與提升技術標準來應對創新需求的沖擊。如果機器人可以輕易代替人力生產iPhone,那富可敵國的蘋果為何不自己建立機器人工廠來批量生產呢?富士康的價值又在哪里?這值得富士康好好反思。
小結:
富士康目前機器換認正處于輿論高潮,勞動力成本上漲、工業機器人效率高導致了富士康啟動“百萬機器人”計劃,但是目前還存在諸多弊端,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制造業”目前正在回歸本國,之前已有消息稱富士康確定將iPhone生產線搬到美國,這樣大張旗鼓地進行“機器換人”,對富士康的影響或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神舟十一號成功發射
十一號載人飛船10月17日由長征二號F遙十一火箭發射升空,神舟十一號載人任務總指揮張又俠宣布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主要任務是,為天宮二號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進一步檢驗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和性能,特別是太空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技術;與天宮二號對接完成后太空人中期駐留試驗,考核太空人在組合體內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情況,以及太空人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中國的“神舟”飛船每一次實驗都是中國航天技術的一次進步和革新,很多技術都創造了中國的首次,這些技術能不能站在國際的前沿,需要經過多次的成功試驗才能逐漸的發展和成熟。人類的太空征途史,就是航天核心技術的發展史,如果沒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技術的創新、成功的試驗、大膽地嘗試,就沒有這一次次“飛天夢”的實現。
從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中國航天員邁出太空行走“第一步”,神舟天宮實現“太空之吻”,到中國女航天員翱翔太空……中國的航天史,正在向全世界不斷地證明著,我們的人才在聚集,我們的技術在成熟,我們的國家在強大,中國正朝著一個航天技術大國邁進。這也凝聚一代航天人的夢想與期望,凝聚著一代航天的心血與力量,更凝聚著全國各族人民對祖國繁榮昌盛的信心和祝愿。
小結:
神舟十一號飛船10月17日發射,11月18日返回艙著陸,迄今為止最長的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順利完成,回顧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中國空間站完成了11級階梯的攀升,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新的重大進展,預示著我國載人航天探索試驗的任務即將完成。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