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臺積電老將投奔中芯國際,扒一扒臺積電中芯國際曾經那些恩怨糾葛

時間:2016-12-2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中芯國際與臺積電是領跑全球的集成電路芯片代工廠,雖總部分屬海峽兩岸,但兩家淵源深厚。就在2003年,還曾因專利問題爆發首次海峽兩岸“科技對決”,最終以臺積電持有中芯國際10%股份并獲賠2億美元和解,期間故事迂回曲折。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下稱:中芯國際)21日公告稱,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下稱:臺積電)前共同運營長蔣尚義將出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臺灣業界大為震動。

據悉,中芯國際與臺積電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芯片代工廠,雖總部分屬海峽兩岸,但兩家淵源深厚。就在2003年,還曾因專利問題爆發首次海峽兩岸“科技對決”,最終以臺積電持有中芯國際10%股份并獲賠2億美元和解,期間故事迂回曲折。

蔣尚義告知張忠謀后入職中芯國際

據報道,蔣尚義過去在臺積電時,主要負責研發,先后擔任過研發副總裁、共同首席營運長及董事長顧問等職。蔣深受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倚賴,更一度是外界呼聲最高、最看好的接班人選。

另有消息稱,臺積電方面表示,蔣尚義擔任中芯獨立董事,他事先已告知張忠謀。并稱,蔣尚義擔任中芯獨立董事,主要職責是公司治理,相信他不會做出任何損害臺積電利益的事。

中芯也表示,蔣尚義在中芯及關系企業并未擔任任何其他職位,另外,蔣尚義也未擔任中芯董事會下4個委員會主席或成員。

中芯國際21日公告顯示,蔣尚義已于12月20日起擔任中芯國際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任期將至中芯明年股東會召開日為止。依中芯及蔣尚義簽署之合約內容,他將有權獲得4萬美元的年度現金酬金,以及187,500股可供認購普通股及187,500股受限制股。

據悉,蔣尚義現年70歲,1968年于國立臺灣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1970年于普林斯頓大學獲電子工程學碩士學位,1974年于斯坦福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

蔣在半導體工業界的40年中,曾參與CMOS、NMOS、Bipolar、DMOS、SOS、SOI、GaAs激光、LED、電子束光刻、硅基太陽能電池等項目。在臺積電,蔣尚義牽頭了0.25、0.18、0.15、0.13微米,還有90、65、40、28、20、6納米FinFET等關鍵節點的研發,使臺積電的行業地位從技術跟隨者發展為技術引領者。

中芯國際與臺積電13年恩怨

中芯國際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芯片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晶圓代工)制造企業,成立于2000年。

近年來中國積極扶植半導體,在中國政府支持下,中芯發展勢頭猛烈,中芯已在2015年下半成功量產28納米,追上中國臺灣地區晶圓代工二哥聯電。

臺積電是臺灣一家半導體制造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及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制造服務(晶圓代工)企業。

2013年營收19.85億美元,晶圓代工市占率46%,為全球第一。2011年資本額約新臺幣2,591.5億元,市值約1,000億美金,為臺灣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臺積公司總產能已達全年430萬片晶圓,其營收約占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百分之六十。

說起兩家的糾葛,就不得不說到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

資料顯示,中芯國際由張汝京2000年創辦。此前張汝京曾是臺灣芯片公司世大積體電路公司的總經理。盡管世大積體成立時間不長,但因為創辦人張汝京在全球芯片業的盛譽,其掌握的技術和客戶資源足以讓其短時間能與臺積電平起平坐。

為了消除這個日漸強大的對手,臺積電最終說服了世大積體的第一大股東,然而這起收購居然讓張汝京毫不知情。

張汝京畢竟不僅僅是商人。比起50億美元的收購價,他更看重的是要自己創辦起一家能抗衡,甚至超越臺積電的芯片制造商。

隨后,張汝京憤然離職,來到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和他一起來到大陸的,除了不少昔日世大的舊部,還有他掌握的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和主流工藝技術。

中芯國際在中國內地發展的很好。2003年的產能就達到了每月6萬片,累計銷售收入達到了30億元,并很快躍升為全球芯片代工的前三甲,規模直指臺積電。

但是,臺積電突然發現,中芯國際的很多所謂的“專利”與自己的非常像,加上之前不斷有臺積電員工去往中芯國際,于是,在2003年爆發了“跨海峽”的“科技大戰”。

2003年8月開始,臺積電陸續向美國加州北區地區法院、美國加州奧克蘭阿拉米達郡高級法院、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訴訟,請求判定中芯國際及在內地的三家公司侵犯專利權、竊取商業秘密、不正當競爭和干擾經營關系,要求其支付10億美元違約金。

2009年11月4日,美國阿拉米達郡高等法院裁定中芯國際竊取臺積電商業機密。隨后兩家和解,代價是中芯國際向臺積電支付2億美元現金及10%股份。此外,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也離職了,他的離職被認為是雙方達成最終和解協議的前提條件。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張汝京輸了官司之后,與中芯國際的律師通電話,放聲痛哭。

此后,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往來不多,在晶圓代工市場上幾乎是兩條平行線。在過去的幾年中,臺積電在先進制程市場領先同業,中芯則持續深耕大陸市場,雙方其實相安無事,沒有惡性殺價搶單或惡意挖角的情況發生。不過在中芯日前宣布蔣尚義將出任董事會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后,卻讓兩岸半導體業界“有看沒有懂”。

以臺積電在技術及產能上的領先地位,自然沒有必要與中芯進行策略合作,但大陸市場何其大,這卻是中芯獨有的主場優勢。

因此,業界對此事后續有許多猜測,包括臺積電可能攜手中芯共同對抗三星,或是臺積電可能與中芯建立某一程度上的合縱關系,壓抑大陸其它可能投入晶圓代工市場的可能性。但總體來看,臺積電及中芯之間的關系,的確已不再如過去般劍拔弩張了。

臺灣制造業不景氣臺積電獨資195億元在南京設廠

2015年,在全球制造業不景氣和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的雙重擠壓下,一貫“傲嬌”的世界半導體龍頭臺積電,終于放下身段。當年12月7日,臺積電向臺灣“投審會”遞件申請赴大陸設立12寸晶圓廠與設計服務中心,設立地點為江蘇省南京市。

2016年3月28日,臺積電宣布已與南京市政府簽署協議,將投資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5億元)在南京建立一座12英寸晶圓工廠及一個設計服務中心。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此前感慨,“即使現在去也已經晚三星一年,但再不登陸,未來恐將毫無競爭力,實在是時間已晚,不得不去。”

又一臺積電干將投奔大陸?

在21日中芯國際公告蔣尚義出任其獨董后,又有臺媒報道稱,臺積電前CEO、中華電信前董事長蔡力行將加盟紫光集團。媒體認為蔡力行的加盟極有可能幫助紫光集團在成都建立12英寸晶圓廠。

不過,紫光集團明確否認了這一傳聞,并表示與蔡力行并沒有進行什么實質性接觸。

蔡力行本人也表示,“并無此事,謝謝關心”。

據悉,蔡力行1989年始受聘于臺積電,曾任臺積電公司當時唯一一座晶圓廠的副廠長。后歷任臺積電晶圓二廠廠長、臺積電晶圓三廠廠長。可以說,在建造以及管理晶圓廠方面,蔡力行的經驗非常豐富。蔡力行在2005年至2009年擔任臺積電總裁兼CEO。臺積電在2015年8月關閉了太陽能業務,又在今年初出售了固態照明業務。蔡力行在2014年1月加盟中華電信。

據紫光集團資料,其是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大型企業之一。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1993年改稱清華紫光總公司。其戰略是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主導,向泛IT、移動互聯、云計算與云服務等信息產業核心領域集中發展。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