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一場“資本寒冬”讓眾多的科技企業感受到了資本圈的冷漠,但是有一個領域,近一年來不僅熱情沒有退卻,反而越來越受到熱捧,相信很多人不難猜出,這個領域就是人工智能。
火熱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張科技企業的印記與名片,沒有一家巨頭愿意錯過這個風潮。Facebook在打造了FAIR巴黎實驗室,并開發人工智能助手“M助理”,谷歌除了AlphaGo和無人駕駛,也將推出可回應語音詢問和下電商訂單的智能家居,挑戰亞馬遜Echo和蘋果的Siri。而英特爾、高通、NVIDIA等芯片巨頭也在布局人工智能戰略。
而在國內,人工智能也是一篇欣欣向榮的景象,國內人工智能創業公司數量約有200~250家,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今年9月份,國內人工智能的投融資事件達到了近50起,并且額度基本在千萬以上。
密集資本之下,人工智能難免會出現泡沫
密集的資本投入,難免會產生泡沫,因為人工智能畢竟還是處于一個剛萌發的階段,雖然前景廣闊,但是,最后能成功的企業畢竟也只是少數。周鴻祎在不久前就表示了對目前人工智能存在泡沫擔憂,很多人工智能項目的商業模式并不清晰。
人工智能會產生泡沫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國內具有競爭力的AI技術團隊并不多,人工智能的技術門檻比較高,關于人工智能的一些新技術,比如說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等都是近些年才在國外興起的,而國內的技術團隊相對要落后很多,但是,概念興起之時,很多并沒有太多技術成果的團隊經過比較好的商業模式闡述,便能夠得到資本的青睞。
另一方面,從資本的角度來說,雖然對人工智能有關的概念耳熟能詳,但是,對于技術的真是可操作性卻不好評判,難免會病急亂投醫。
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將會成為新的基礎技術
人工智能,在熱情高漲的資本背后,或多或少的會有泡沫。但是,作為一項基礎技術,人工智能所蘊藏的潛力依舊是無限大的。
從產業的角度來說,人工智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正如周鴻祎之前說過“單純的AI沒有商業模式”一樣,人工智能需要與諸如手機、汽車等其他的產業進行結合才能發揮其價值。這也是最近“人工智能+”概念興起的原因。
人工智能是很多新興產業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
可以捋一捋最近興起的產業,大數據、云計算、無人機、機器人、無人駕駛等等。這些產業都曾紅極一時,但是,過不了多久又慢慢的冷卻下去。這些產業能夠火是因為其中能夠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即使是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人力后卻發現這些產業只是簡單的數量增加,與理想中的愿景相去甚遠,筆者個人認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關鍵的技術支撐還沒有達到,而人工智能智能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
以大數據產業為例。我們現在都認識到了大數據的價值與重要性,但是數據僅僅是大并不能產生多大的價值,需要怎么在茫茫的數據海中挖掘其中需要的目標數據這才是最重要的,而要達到這個目的,人工智能便不可忽視。
人工智能方興未艾,最為基礎,人工智能正需要逐漸融入到其他的產業中去。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