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繼美國、以色列和日本之后,第四個成功研發外骨骼機器人的國家。據悉,這套集生物、機械、電子等科技為一體的裝置,通過感知穿戴者的運動意圖,能主動協調配合其完成行走動作。
高約1米、重約38斤,從上至下有10多個關節、幾十個傳感器……穿上形似鋼鐵俠的腿部智能機械裝置后,截癱患者便能如正常人一樣邁步行走了。這是電子科技大學臨床測試外骨骼機器人的場景。據悉,這套集生物、機械、電子等科技為一體的裝置,通過感知穿戴者的運動意圖,能主動協調配合其完成行走動作。
電子科大機器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洪表示,我國是繼美國、以色列和日本之后,第四個成功研發外骨骼機器人的國家。目前已有多家單位對該成果表明了投資意向。
2015年9月,在全國第九屆殘運會暨第六屆特奧會開幕式上,26歲的圣火傳遞志愿者林寒一出場便引發雷鳴般的掌聲。因脊髓損傷而不幸截癱的他,穿著外骨骼機器人進行了圣火傳遞。據他說,試用第二天就能自主行走了。如今,林寒和外骨骼機器人已經實現“人機合一”,能夠輕松完成站立、原地轉彎、平視行走等動作。
據了解,外骨骼機器人首先通過傳感器感知人體運動意圖,把信息迅速傳遞給計算機,并通過控制模塊傳達命令。機器人采用了生機電一體化系統,由電驅關節、機械連桿、智能鞋、腰部支撐及綁縛附件等組成,通過這些部分的高速運轉,輔助使用者自如行動。
該校外骨骼機器人研發團隊介紹稱,與去年的外骨骼機器人相比,電子科大如今已開發出更為先進的版本,現在的版本更加通人性。截癱患者在機器人的幫助下完成步態規劃及生成是依靠智能控制系統的設計及算法進行的,而如今該團隊已研發出更為先進有效的算法。據介紹,目前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和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和機構都已成立外骨骼機器人研發團隊,并取得一定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