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國家不斷釋放政策利好的推動下,國產醫療器械廠商完成進口替代也轉眼進入了攻堅之年,跨國醫療器械巨頭仍是最大的對手:它們一邊仍舊牢牢掌握了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的“主動權”,高端市場覆蓋率達到85%,另一邊“本土化戰略”亦布局得風生水起。
只看價格,忽略技術的時代過去了,這場本土醫療器械廠商“進口替代”的戰役如何破局?
三大跨國醫療器械巨頭GPS(GE、飛利浦、西門子)首次集體缺席了今年的第76屆CMEF(中國國際醫療器械秋季博覽會)。
這在圈內是條不大不小的新聞:說大,是因為作為行業盛會,CMEF已經舉辦了76屆,往年常常在展會上就直接爆出采購大單,GPS集體缺席可謂不可思議;說不大,是因為從去年開始,包括GPS在內的器械廠商就陸續發布新聞,今后將不再參加秋季展,“集體缺席”也可以說是在預料之內。
牌面上看,包括聯影、邁瑞、東軟在內的國產醫療器械廠商替代GPS成為了此次參展的主力軍,這有點像如今中國3000億醫療器械市場的縮影,國產貨正嶄露頭角,進口替代大潮真正來襲。盡管在跨國巨頭勢頭兇猛的“本土化”戰略下,這場替代進行得并不容易。
數據顯示,在目前國內醫療器械市場僅占醫藥市場總份額的14%,這一比例在全球是42%;全球醫療器械行業預計年均增長在4.1%,不過中國近六年復合增長率卻達到了20%,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可謂“肥肉”,誰都想爭。
“要用效率高的方法來追趕進口廠商。如果要和GPS正面競爭,會難度很大,所以需要用一些差異化的方法,在一些特定市場上來追逐?!边~瑞醫療董事長成明和透露。
不過他也坦言,單純依靠價格來爭奪市場份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根據國家衛計委的統計,在國內市場目前國產醫療設備絕對數量占比并不低,甚至超過了80%,但多集中在了中低端領域,惡性競爭嚴重。而進口的醫療設備以不到20%的數量占比,贏得了90%的市場利潤。本土企業想要翻身盈利,提升技術實力仍舊是必走之路。
更多資訊請關注醫療機械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