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生物識別應用范疇再擴大虹膜識別成“黑馬”

時間:2016-11-0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本屆北京安博會上匯集了入侵報警、視頻監控、出入口控制、實體防護、防爆安檢等社會公共安全各個領域的最新安防應用技術與產品,盛況空前,各展區亮點紛呈,眾多創新技術令人耳目一新。

近日,第13屆中國國際社會公共安全產品博覽會在北京圓滿落下帷幕。在本屆北京安博會上匯集了入侵報警、視頻監控、出入口控制、實體防護、防爆安檢等社會公共安全各個領域的最新安防應用技術與產品,盛況空前,各展區亮點紛呈,眾多創新技術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體生物特征識別”展區,搭載生物識別技術的各種智能終端及應用精彩亮相。生物識別技術以其與生俱來的便捷性(隨身攜帶)和安全性,在智能安防領域大放異彩,從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到綜合生物識別,生物識別技術已經發展成為互聯網時代智能安防的標配技術之一。

虹膜識別

生物識別應用范疇再擴大虹膜識別成“黑馬”

萬物互聯的時代,數據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場需要一種更加靠譜的與機器進行交互的方式,生物識別技術能擔當這一重任。從識別方式來看,生物識別可以分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聲音識別、虹膜識別與靜脈識別等等。其中,指紋識別應用已經極為廣泛,人臉識別應用正在興起,這兩項識別技術最為大眾熟知。然而,在業界看來,生物識別領域能充當“黑科技”存在的,應該是虹膜識別技術。

早前,虹膜識別主要應用在工業領域,比如煤礦行業考勤,少有成型的產品出現在個人消費市場上,因此虹膜識別技術沒有被大眾熟知。好消息是,近年,虹膜識別在朝遠程識別與移動化發展,在此趨勢下,虹膜識別技術迎來了進入大眾化領域的契機。有媒體報道,卡耐基梅隆大學生物識別中心已經研發出一種識別距離遠達12米的虹膜掃描識別技術,它可以在車主眼睛不經意掃過汽車后視鏡時,快速讀取車主的虹膜信息,并將虹膜信息與數據庫做匹配,從而顯示出車主的名字以及其他信息。這項“黑科技”可以幫助警察追蹤逃犯,也可以在機場、旅游場所等承擔安防的重任。

虹膜識別向來有“生物安全技術”之稱,本次展會,筆者見到了一種全功能虹膜識別模塊,可與安檢、門禁、箱柜、門鎖等專業安防設備進行無縫連接,自由集成,實現精確的出入控制、安全操作及監管功能;針對更高級別的安全應用,有一種搭載指紋、人臉及虹膜識別技術的綜合生物識別儀,可用于安全門禁、金庫管理、監獄監管等,現場科技力MAX,吸睛無數,引發互動熱潮。

生物識別技術安全漏洞不可避免專家:不必過于擔心

如今,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生物識別技術開始普遍被用作新的生物認證方式,并有代替數字密碼的趨勢。但是,以“獨一無二”為噱頭的生物識別技術,真的沒有安全隱患了嗎?

專家坦言道,“相對于數字密碼等現有方式,生物識別具有防偽性能好、私密性強、隨身‘攜帶’等優點,肯定是一種更安全的技術。”但是,現有的生物識別技術并沒有完全成熟。從物理層面上,它可能會因為個人數據濫用而被惡意“復制”;從技術層面講,現有的技術還需要更多的安全驗證。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的尼克·斯蒂芬斯也表示,包括虹膜識別、人臉識別、指紋識別,這些生物識別技術的安全性能相差無幾,只要系統存在漏洞,均可被攻破。斯蒂芬斯此言并非聳人聽聞,在日前的“極棒”(GeekPwn)極客嘉年華上,他就在現場表演了一場破解指紋識別的“魔術”。

但同時,專家也表示不不必過于擔心生物識別技術的安全漏洞,因為這些極客攻破的系統漏洞,都會提交給硬件或軟件廠商,以優化現有系統,為生物識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安全提供支持,而用戶需要做的只是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身體密碼”。

結語:虹膜識別基于眼睛中的虹膜進行身份識別,它是業界公認的最精準與最安全的生物識別技術,業界透露,虹膜識別誤識率可低至百萬分之一,與之相比,指紋識別誤識率為0.8%,人臉識別則為2%。隨著指紋、人臉、虹膜識別應用的快速推進,聲紋、靜脈等其他各類生物識別應用也將緊隨其后。多種生物識別方式組合運用將是未來智能安全技術的發展方向。

顯而易見,虹膜識別技術的發展儼然已經步入2.0時代,其應用全面開啟,火力十足,不但應用形式朝多樣化方向發展,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而且應用領域也不斷拓寬,從最開始的軍方應用、工業領域應用到商業化應用,甚至即將隨著虹膜手機走進千家萬戶的民用,虹膜識別技術蓬勃發展,屬于它的另一個時代似乎即將開啟。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器視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