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0-2016全國主要城市新能源公交運營調查報告》出爐。《調查報告》顯示,經過六年時間,我國新能源公交從實際應用、續航里程、充電時間等幾個方面均有所突破。某媒體編輯姚蔚形象地描述為從“沒法用”到“可以用”,從“跑不遠”到“跑得遠”,從“充一夜”到“充一會兒”。
不止新能源客車的產品質量和配套服務大幅度提升,而且其市場前景可期。以深圳為例,該市計劃到2017年全市所有公交車實現純電動化。據透露,深圳新能源公交車累計推廣將超過7700輛。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深圳市累計推廣新能源公交車6634輛。這意味著,對于新能源客車企業而言,僅深圳一個城市便有至少1100輛的市場空間。
正是看到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潛在空間,很多企業躍躍欲試。在新能源客車領域,先有比亞迪撼動了“一通三龍”的傳統格局,現如今又有包括銀隆、萬向等新貴進入。“新能源客車發展給原有競爭格局帶來的洗牌和重塑值得長期思考。”專家指出。
與此同時,工信部最新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和產品準入規則中強調“擬大幅度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和生產條件要求,提高性能和安全的要求。”而這一準入標準又與財政部的補貼標準掛鉤。有預判稱,新一輪補貼政策出臺后,將有一批新能源汽車企業被淘汰。
大浪淘沙中,誰能獨占鰲頭或翻盤呢?
扛住資金風險
作為一項新興事業,投資風險一直伴隨新能源汽車發展。受今年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原本供不應求的動力電池今年更受追捧。追捧的背后是客車企業為了搶占市場、擴大規模的過熱投入。
到目前為止,補貼新政遲遲不落地,很多企業持觀望態度,一些新項目停建、緩建或產品停產的情況時有發生。前期投入得不到循環運轉,企業后勁不足,這是當前客車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南京金龍董事長黃宏生曾坦言:“南京金龍也面臨著非常困難的資金周轉問題。”
這種影響從銷量上也反應明顯。據統計,2016年前9個月中,有7個月混合動力客車同比下降,1-9月累計下降21%,混合動力在新能源客車市場中的占比進一步減少。還有預測,客車整體市場和新能源客車銷售下降的“重災區”發生在第四季度,預計2016年新能源客車同比下降18%,約為9.2萬輛,減少約2萬。而客車整體市場全年同比下降10%,約為23萬輛。
“新能源客車是一把雙刃劍,做好了對企業產生很大的經濟效應,做不好可能要出問題,如果在基礎研發、技術進步上沒有突破性的進展,可能造成投入上的一些重大失誤,使得后期得不到回報。”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高級技術顧問裴志浩表示。
對于如何控制成本,企業各有應對之策,黃宏生相信“這個問題會在年內得到解決”。當然,在國家補貼政策進入退坡的通道后,控制成本對于客車企業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讓位技術創新
在剛剛結束的“2016中國客車藍皮書發布會暨第四屆客車高峰論壇”上,在場的行業專家、客車企業和零部件廠商對“以新能源客車為切入點進軍海外市場”的觀點保持一致。
然而,對我國新能源客車市場是否超過歐美市場的看法各執一詞。其中,大多數專家認為,歐美國家發展新能源客車的速度并沒有中國快。還有部分專家指出,相對歐洲標準,我國的新能源客車標準還存在差距。
就德國漢諾威國際商用車展上推出的一些新車型來看,奔馳發布的FutureBus無論在外觀設計和內部布局,還是智能駕駛技術的應用上,都展現了其作為國際一流汽車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儲備能力。不止奔馳,MAN推出的純電動城市客車除了保障車輛本身的性能優越以外,還特別提供了四套充電解決方案。從這些國際品牌的產品和服務上便可看出,我國的新能源客車企業還不能稱之為世界最強的客車企業,彎道超車尚需苦練內功。
欲想純電動客車與傳統客車相媲美,可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專家建議,珍惜并利用好退坡周期,潛心打造核心競爭力。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百人會夏季論壇上就明確指出:“補貼政策的退坡,正在形成一股強大的倒逼式正能量,補貼導向將讓位于市場導向,讓位于創新導向。優勝劣汰作用將被強化,在大浪淘沙中,真正能站住腳的,將是具有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具有品牌效應的企業。”
在技術創新思路上,中歐經濟技術合作協會副會長李慶文對標歐洲客車發展方向表示,歐洲客車電動化的發展方向已經明確,技術特點包括低地板、分布式驅動、輪轂電機等。
廈門理工學院中國未來巴士系統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王健認為,憑借技術路線先進、運營成本可觀等優勢,氫燃料電池的商業化前景日漸明顯。
敢拼商業模式
在新能源客車轉型的機會期,科技創新與商業創新共振,以新的商業模式、理念、運營方式使技術落地,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隨著“互聯網+”理念的逐步滲透,新能源客車也開始涉及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或自身拓展。如電池企業轉作整車制造商、客車企業發力純電動物流車領域等。專家認為,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商業模式有所不同,如何把握,融合成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值得思考。
當前,我國新能源客車行業商業模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如銀隆新能源提出了“零元供車”、“十年租賃”、“十年質保”、“整車替換”、“四方共贏”的創新商業模式,大大降低了政府、公交企業與車企之間的資金壓力,推動了我國新能源客車的普及與應用。目前銀隆自主研發的多款新能源車型已成功進入北京、深圳、西安等30多個城市和地區。
沃特瑪則聯合動力電池、電機、電控驅動系統、動力總成、充電設備、運營平臺等機構建立沃特瑪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創新聯盟通過整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優質資源,在提升企業競爭力、搶占市場和議價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創新和探索。
未來,隨著新進入者的增多,商業模式將更有新意。如漢能有意將薄膜發電芯片應用于客車動力系統,而該芯片目前正在京東商城做眾籌項目。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