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息息相關。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傳統汽車生產資質的政策指向進行了明確:原則上不審批新企業。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一舉動有利于我國汽車產能的進一步優化。按照中汽協發布的數據,我國汽車產能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的過剩,2015年末形成汽車整車產能3122萬輛,在建產能超過600萬輛。在現有產能中,乘用車產能2575萬輛;商用車產能547萬輛。其中,乘用車產能利用率為81%,商用車產能利用率為52%。
新增企業的數量受到控制,意味著國內優勢車企的發展機會更大,而傳統汽車在尾氣排放等問題上暴露出來的隱患,也日趨增加了人們對“霧霾”的擔憂。新能源汽車具有“輕型化、低能耗、購買成本低廉、燃料獲取簡單”等優勢,加上政策的鼓勵支持,汽車企業也不斷在這方面發力。
科技的發展必定需要資源的支撐,而每一次交通能源動力的變革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用電力和內燃機來替代石油和內燃機將是人類史上的第三次變革。在節能減排成為政治任務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車將是日后發展的關鍵所在。
據中汽協會統計,9月新能源汽車生產4.3萬輛,銷售4.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5.7%和43.8%。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4萬輛和3.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1.6%和63.1%;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0.8萬輛和0.9萬輛,產量同比增長6.3%,銷量下降2.1%。
同時,關于新能源補貼的政策也有望落地。據相關報告顯示,2013年至2015年,中央財政共撥付補貼、獎勵資金284.44億元。地方財政2013年至2015年撥付補助資金合計200多億元。中央與地方合計補貼484.44億元。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中國合計補貼了42.135萬輛新能源汽車。
分析指出,這一系列舉措大力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汽車行業的未來產量總量高,但傳統燃油車的產銷逐步進入瓶頸期,新增需求主要被新能源車增量獲取。隨著國家堅定推進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未來的車市增量可能就只有新能源車了。”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本次推出新政策是國家提早預防產能過剩,讓更多的優勢資源進入新能源車領域,是未雨綢繆的規劃發展。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