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目前國內充電樁生產企業已超過300家。充分的市場競爭本是好事,但產品質量、行業標準卻難以把控,因此引發了業界對行業發展的擔憂。
由新能源汽車而衍生的充電樁行業,在近年來發展速度迅猛,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公共充電樁建設已達8.18萬個(其中直流樁有1.35萬個,交直流一體樁有1.65萬個,交流樁有5.18萬個),較2015年年底增長了65%。私人充電樁達5.54萬個,較2015年年底增長約12%。
按照2020年500萬輛新能源車的發展目標測算,充電網絡利潤空間為558億元,其中增值利潤空間可達233億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充電樁的商業價值不僅體現在充電業務上,還包含以充電樁為入口的廣告、保險、金融、售車、4S增值服務及汽車工業大數據等。
事實上,自國家鼓勵充電基礎設施政策發布后,各地紛紛加大投入力度建設充電樁,充電樁業務企業也紛紛宣布將在北上廣布局數萬充電樁。但現實情況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依然存在很多制約因素:商業模式不清晰、車樁標準不統一、兼容性差、充電樁質量參差不齊等;充電樁在支付渠道、信息收集方面都是孤島運營,無法互聯互通。同時,城市土地資源緊張,公共充電站建設進度慢、建設成本較高、私人充電樁小安裝難度大,這使得目前的充電樁市場依舊處于無序狀態。具體表現為:
閑置資源多,利用率低下。市場研究表明,目前充電樁的有效利用率僅為5%,空閑率高達70%。究其原因,個人車主大都選擇在家充電,因為更經濟;人流密度小的非商業區和郊區對充電樁的需求更少。而據市場研究發現,出租車、公交車的專用充電樁利用率普遍較高。
充電網絡互聯互通進程慢。不過《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信息交換》系列標準的發布有望終結混亂,構建統一標準體系。
個人申請建樁難度大。個人建樁,需要經過復雜的審批流程,支付較高的安裝費和施工費用。另外,小區物業增容改造難、配套政策不完善也是難倒部分電動車主的原因。
成本高,回本周期長等。據馮輝分析,目前一座快充樁的建設成本大概在10-15萬元,而硬件成本占比高達75%。“從長遠來看,硬件成本逐年降低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另外,補貼難領、充電樁城市規劃不均勻、商業模式不清晰和報修維護難題也是困擾充電設施市場發展的原因。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充電設施布局的不合理會透支消費者的期望。基于此,很有必要進行科學的論證,找準電動車與充電樁的總體供需比例及區域需求量,避免為追求數量而遍地開花,又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心城區充電樁不足的問題。同時,政府應當摒棄大包大攬,通過在建設用地、補貼等方面給予優惠,讓投資者有較好的收益預期,吸引民間資本投資。
總體而言,充電樁產業市場潛力巨大,但未來雖美好,現實還需時間的整合與完善。因此,充電樁運營商應在搶占市場先機的同時,調整充電設施的布局、提高技術水平、解決盈利難題;在國家層面,應加緊完善相關行業標準、防止補貼政策漏洞。總而言之,充電設施行業的發展,需要國家、行業上下游的共同促進,一起探索更有效的商業模式。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