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金磚國家峰會即將于10月15日至16日在印度果阿舉行,印度正逐步走入世界輿論的中心。日前,來自復旦大學、社科院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十多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齊聚香山腳下的盤古智庫,共議日益受到關注的印度崛起以及中印合作話題。
印度崛起引起全球關注
今年5月,身為阿里第一大股東的日本軟銀集團突然宣布拋售阿里股份,累計套現約8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540億元。消息一出,坊間嘩然。外界紛紛猜測,軟銀此舉實則是為了更好地布局有“印度版阿里巴巴”之稱的Snapdeal。2014年10月,軟銀集團向Snapdeal投資6.27億美元,出資比例占30%以上,從而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資本的嗅覺是最靈敏的,在所謂的“資本寒冬”大背景下,軟銀抽身離華,轉投印度,可以說為長期看好印度做出了最好注腳。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林民旺指出,印度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居全球第8位,2015年再躍升一位,達到第7,占到南亞次大陸的80%以上。世界銀行對印度經濟的長期增長率持樂觀態度。在全球經濟陷入增長緩慢的“新平庸”時代,印度2015年GDP增幅達到7.6%,成為新興經濟體中變現最好的國家。2013年至2014年,印度服務業貢獻了59%的GDP,并且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為印度提供了28.1%的就業機會。軟件產業也是印度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世行統計,印度軟件出口的規模、質量和成本等綜合指數位居世界第一,其軟件產業約占全球市場的20%,崛起的印度正日益吸引著全球注視的目光。
“印度制造”對“中國制造”
清華大學發展中國家項目的謝超博士說,2014年9月,印度總理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計劃,主要由新設立的國家級項目組成,目的是便利投資、促進創新、加強技術開發,并建設高水準的基礎設施以增加印度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并把以制造業為重要經濟引擎的城市打造成可持續發展的智能型城市。“印度制造”瞄準的兩大目標在于:將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由現在的15%提高到25%;為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1200萬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
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印時,雙方同意采取積極步驟,促進雙邊貿易再平衡,解決影響兩國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貿易結構不平衡問題;加強印度IT企業與中國企業的聯系,促進旅游、電影、醫療保健和物流等服務產業貿易。同時中國在印度投資200億美元,新建兩個工業園區,助推“印度制造”。
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的趙江林認為,客觀看來,印度工業自2008年來受挫于金融危機,在其經濟總量中占比相對較低,增長幅度不明顯;雖然20歲以下年輕人口達到5億,但其中受過成熟教育訓練的合格勞動力比例仍然偏低;加上基礎設施落后,鐵路、公路、機場和港口等領域投入嚴重不足且效率低下,石油電力缺乏等因素,要想通過產業政策短期內提高“印度制造”實力,甚至挑戰“中國制造”在全球版圖中的地位,恐怕還不現實。
中印攜手可共創繁榮
國家發改委國際司原副巡視員林大建指出,21世紀顯然將成為亞洲世紀,而中印兩國的“龍象共舞”將成為本世紀全球經濟最大的期待之一。中印發展在目標一致性上也有著高度契合,中國是“世界工廠”,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雙方加強合作,完全可以實現優勢互補,打造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最具吸引力的消費市場和最具牽引力的增長引擎。
2015年莫迪訪華時,中印政府簽訂了26份協議,涉及金額220億美元。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落戶印度,華為、中興等已在當地深耕多年,2015年又有北汽福田、阿里巴巴、小米等企業進入印度。印度各邦在發展經濟上態度高度一致,爭先恐后面向中國招商引資,吸引中國企業到印度投資興業,中國地方政府的意愿熱情也很高。廣東省與莫迪總理的家鄉古吉拉特邦簽署了《廣東與古吉拉特邦關于加強交流與合作行動計劃書》。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地方政府將投資目光瞄準印度。
無論從地緣政治還是現實經濟意義而言,“印度制造”計劃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均有著較高相適性,印度可承接中國部分產能轉移,迅速增長的印度市場也對中國企業有著很大吸引力。中印兩大市場對接可以產生“1+1>2”的效果,相信中印之間的合作將為共創亞洲美好未來,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新格局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