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1日,中國北京——智能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就好比人生病一樣,不能有病亂投醫、亂吃藥。一些做智能制造的服務商、設備提供商如果成為藥販子,亂給病人提供藥,反而會把企業害了。
眼下,智能制造發展時不我待。我去了德國,別人跟我講,你們國家用筷子吃魚,可以把魚刺挑出來很厲害。現在更厲害,我們制作的機器人可以把魚刺挑出來。
這種機器人,就是通過X光檢測出魚的內臟和骨頭,用高速水槍把這些無法食用的部分去掉,再根據重量精確放在每一個包裝里面。原來沒有這種機器人時,為了保證每一個包裝里達到固定重量,必須多給一成重量。現在有了機器人,除了分揀的速度加快以外,還可以讓每一盒魚肉重量的誤差不超過5%。這是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的巨大提升,也是發展智能制造的意義。
智能制造有兩個關鍵詞,透明和融合。透明就是把整個制造過程向所有管理者、供應商、監督部門開放,實現過程的全透明。融合就是互相溝通,要實現所有智能設備間的對話,人和設備間的對話,同時整個供應鏈也要一體化考慮。
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說,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發展智能制造的途徑或思路:
首先是不通則痛。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痛點,很多可以用智能制造來解決。你發現了這些問題,找到方法解決了,企業病自然也就好了。
其次是先醫后藥。現在一些政府的產業政策,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支持有些盲目,你投資我就給補貼。其實智能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就好比人生病一樣,不能有病亂投醫、亂吃藥。一些做智能制造的服務商、設備提供商應該明白,如果你們成為藥販子,亂給病人提供藥,反而會把企業害了。我一直在提醒一些想裝備智能制造設備的企業家,一定要找最好的醫生,先確診,再對癥下藥。
第三個觀點是要做到水到渠成。目前智能制造的行業標準很多,這些標準的推行者可能以為占據了標準就是占據了制高點,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優勢。但實際上,標準過多過復雜反而會扼殺創新。所以說水到才能渠成,讓整個社會在智能制造方面多走一點,自然會用到更多的開放系統,在這種情況下再進行合理規范,讓全社會的創新力量能自主發展,也使得我們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人民日報》記者白之羽根據2016中國綠公司年會發言整理)
原文刊載于《人民日報》,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于施耐德電氣
施耐德電氣是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動化領域的專家,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經濟以及環保的能源和過程管理。集團2015財年銷售額為270億歐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16萬名員工。從最簡單的開關產品到復雜的運營系統,我們的技術、軟件和服務幫助客戶管理和優化運營,通過互聯互通的科技助力產業優化,改善城市生態,豐富人們的生活。
在施耐德電氣,我們稱之為:Life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