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制造面臨三大挑戰 五大技術不得不知

時間:2016-09-2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中國制造2025聽說過嗎,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這樣能從中國制造轉變成中國智造,然而中國制造業又將面臨這樣的挑戰。

中國制造2025聽說過嗎,在當前國際形勢下,這樣能從中國制造轉變成中國智造,然而中國制造業又將面臨這樣的挑戰。

第一方面,隨著印度、東盟國家、拉美國家擁有更低的人力成本和資源成本情況下,快速搶占了全球中低端制造業市場。對于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就形成了上下夾擊的雙重態勢。

第二方面,來自于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出現的情況下,更加突顯了他們在產業空心化造成了實體經濟缺失的弊端。于是以美國發起的工業互聯網和德國發起的工業4.0為代表的一個再工業化的運用,旨在利用高科技重歸實體經濟,同時進一步搶占高端制造的制高點,同時希望在新一輪全球產業革命,新一輪制造業全球競爭當中爭奪一定的話語權。

第三方面,來自于中國制造業內部的環境。中國制造業現在典型的一個特征就是大而不強。全球500多種工業產品,其中有220多種工業品出自中國制造,但是中國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另外在一些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制造工藝上的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過高。因此中國制造業還是處于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當中的中低端,也缺乏國際知名一流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產業鏈當中高附加值的部分所占份額比較小。還有中國大多數制造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管理水平也比較落后。

面臨以上三重挑戰,中國制造業唯有依靠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才能真正實現制造業的整體轉型升級。為此中國政府在2015年3月份,正式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

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是什么?

中國制造2025主要聚焦在這樣一條主線上:

第一,智能制造。跟工業4.0所強調的內容有一些吻合,主要是指現代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應用到生產制造各個環節當中,以取代或者延伸部分手工和腦力等勞動,從而能夠全面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使整個生產過程達到最優的狀態。

第二,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這個深度融合不僅是對中國制造裝備、制造工藝、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時還要借助新興電子與信息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方式,對中國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品牌建設能力進行全面提升。

第三,互聯網+。借助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與傳統產業相互結合,從而催生出一些新的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如線上電子零售業態和B2B的業務,社會化媒體和數字化營銷,還有O2O生活服務圈,還有以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業務。

與工業4.0相比,我們更注重五大創新

再看中國制造2025,跟工業4.0對比,它涵蓋的面更廣,主要是集中在制造業產品研發與設計、市場營銷、內部管理、服務管理等各個方面。

第一,產品模式創新。眾包設計模式,以及產品數字化的特征。如小米的粉絲參與產品設計,海爾商城所提供的個性化定制等。

第二,服務模式創新。制造業服務化是未來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大趨勢。這是必須要建立在產品數字化基礎之上的。廠家可以對自己銷售出去的產品實時獲取使用信息,實時監控使用情況,并且能夠提前診斷出該設備故障情況,遠程發送指令,進行遠程維修和維護,從而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今天的制造業是在賣產品,明天的制造業就是在賣服務。通過服務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第三,營銷模式創新。主要是結合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云計算等模式,大力推進社會化媒體和數字化營銷。它的兩個主要特征,一是傳播速度非常快,典型是金字塔式和病毒式快速傳播復制。二是傳播對象聚焦性非常高,主要是通過點對點的傳播、口碑營銷、粉絲營銷、朋友圈營銷。

第四,供應鏈模式創新。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對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協同;二是還要大力發展智能物流,動態監控物流實施的信息,并且輔助于大數據分析的技術。比如京東商城就是依靠對供應鏈數據的實時分析,準確預測要貨信息,做到提前備貨。

第五,制造模式創新。講到制造模式的創新,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機械手、機器人、機械化的生產線以外,目前3D打印的模式可能是現在新型工業模式的一個典型之一。因為它改變了傳統加工思維。我們都知道,傳統加工思維的一個典型特征主要是切除、消除,在加工過程中是對原材料不斷的進行削減,是在做減法。3D打印的特點是通過材料一層一層疊加,打印多的時候,材料多,打印少的時候,材料少,通過材料疊加形成產品,它的加工過程思維是做加法,可以對材料的使用率達到最高。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子制造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