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川機床廠區里,有一個車間備受“呵護”。這間車間坐落于一個大廠房內,與廠房其他部分隔絕開來,平時外部廠房大門緊鎖,內部車間的出入口還有安保人員值守。不僅如此,凡是進入車間的人都不允許攜帶手機和其他拍照、攝像等設備。前不久,機器人用精密擺線行星減速器聯盟標準啟動會在該公司召開,參會的各地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來到這里參觀時記者看到,就連該公司董事長龍興元也將自己的手機交由安保人員保管。
這間神秘的車間,就是秦川機床的機器人減速器智能裝配生產線。機器人減速器是精密的動力傳遞機構,被稱為機器人的“關節”,是工業機器人最重要的基礎部件。目前,全球能夠生產性能可靠且達到規模化生產精密減速器的企業不多,絕大多數市場份額被日本企業占據。
秦川機床的這條生產線,有望打破這一壟斷格局。該公司自1998年開始研制減速器,去年實現了產業化,已經小批量生產部分產品在廣州數控、華中數控等機器人整機生產企業掛機試運行,測試基本指標可以替代進口產品,覆蓋了負載6公斤-150公斤機器人的需求。目前,秦川機床正在與沈陽新松、上海沃迪、北京自動化研究所等公司開展配套合作。
為了進一步確立領先地位,在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支持下,秦川機床開始牽頭編制機器人用精密擺線行星減速器聯盟標準,并得到眾多專家支持。西安交大趙萬華教授參加編制工作啟動會時表示,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有一條游戲規則,誰制定了標準,誰將是市場的強者和贏家。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標準工作組副組長謝兵兵也表示,該標準正式形成后,作為一種規范性技術文件,將對提升我國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產品質量水平、促進我國減速器產業發展、促使我國機器人減速器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就在這次會議召開4天前,我市另一大機器人產業化項目在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啟動,這就是由陜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投資3.5億元建設的“機器人諧波減速器智能制造項目”。該項目將建成三條核心零件智能化生產線,一條自動化裝配生產線及一間數字化測試驗證實驗室。通過智能化提高產品的設計、驗證能力,提高產品的加工精度、使用壽命、波減速器20萬臺,有助于實現我國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打破該領域當前依賴進口的狀態。
機器人產業主要分為整機制造和零部件制造兩大類。整機由4大部件構成,在成本方面,伺服系統占24%,減速器占36%,控制器占12%,本體占22%。其中,伺服系統、減速器和控制器決定了產品的性能、質量及價格,而國內企業大多從事整機生產,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銷量再大也是為別人做“嫁衣”。據有關調查顯示,2015年,擁有關鍵零部件技術的外資品牌瓜分了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92%的份額,眾多國產機器人企業只能在剩余8%的市場份額中爭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