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提出工業4.0,美國發力工業互聯網,形勢刻不容緩,中國無以避免,中國的汽車行業更是如此。
毫無疑問,一個制造業的轉型時代已然來臨。自2010年開始,中國制造業產業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與此同時,工業4.0成為一個清晰可見的共同發展方向。
汽車工業應該算是奔向工業4.0時代的急先鋒。當工業2.X水平的一般制造行業們還在4.0大潮下迷茫困頓之時,汽車工業(主要指整車制造)已經站在工業3.0的高崗上微微一笑、睥睨群雄。即便如此,汽車工業要實現工業4.0也并不容易,畢竟從工業3.0到4.0,中間還隔著X種可能。傲嬌的少年呦,你到底是3.1還是3.9?這0.1的差距出現在哪里?相信車企自己也無法回答。對每一家汽車企業來說,實現生產環節智能化和高度自動化,將“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成為了最為緊迫的任務。
注:J=合資企業;L=本土企業;N=新能源企業 單位:萬輛
近期,一個針對乘用車整車廠的數字化自動化水平評估模型,卻對上述問題給出了答案:3.462分。這一項針對國內16家主流車企的數字化自動化水平評估顯示,這屆車企整體處于工業3.4階段,在設計研發、生產規劃、工程組態、制造執行等環節具備了一定的數字化基礎,但仍缺乏總體策略路徑和投資規劃。
這幾年,中國制造業和投資界對工業4.0的熱情始終高漲,圍繞它進行了大量的講座,探討及概念解讀,企業對于推進工業4.0落地也表現出很大的信心和決心。而實際情況如何呢?
通過管理流程環節的評估不難發現,參與評估的國內車企,目前沒有一家制定了數字化和自動化總體策略和路徑,更不要說進行相關投資。即使比較先進的合資企業也僅僅是處于起步階段,尚沒有完善的策略和路徑。
此次評估中,國內車企均不能實現所有制造BOM(產品結構及物料清單)在數據平臺的統一管理,只有1家車企做到了車型產品數據和BOM在企業全局的BOM系統中管理。企業在設計、裝配、仿真、制造每個環節都會有大量來源不一的BOM表,由于它們格式不同、用途不同,往往會成為企業內部巨大的數字鴻溝。只有將多個BOM都在數據平臺進行統一管理,才能實現各種物料的一體化、透明化的管理,為全數字化打下基礎。
從評估結果看,目前只有兩家合資企業能采用統一工程組態平臺進行系統集成,1家本土企業正計劃引進TIA系統。此外,虛擬調試技術有助于加速上市時間,但目前應用并不廣泛,只在技術水平較高的車企中初見雛形。
實際評估結果顯示,目前合資車廠確實已基本貫徹生產執行系統MES,本土車廠也在逐步推行這種理念。此外,能否進行物流仿真和產能分析也是該環節的考察重點,表現最好的3家合資車企也只是能部分實現,本土車企無一可以實現。
工業4.0時代,只打通企業自己的任督二脈是不夠的(盡管這也很難做到吧),與供應鏈廠商實現MES級別或者ERP級別的互聯,實現物料的及時拉動才應是更高的目標。評估樣本中,只有4家的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這種互聯。該選項得滿分的一家車企,是因為它的全部物料在集團內部采購。
自2012年開始,如何讓工業界最大的IP“工業4.0”落地,就是整個業內苦苦求解的難題。西門子發現,不了解自身所處位置,是汽車制造業的普遍問題。自己情況都不了解,又談何向4.0邁進呢?2015年底,西門子公司明確指出,走向智能制造和工業4.0的道路是數字化企業,自動化和數字化是主要關注點。對于汽車制造行業,西門子更是給出了數字化企業發展的完整圖景和路徑,和覆蓋汽車研發制造全價值鏈的解決方案。
“工業4.0”的核心是智能生產技術和智能生產模式,旨在通過“物聯網”和“務(服務)聯網”,把產品、機器、資源、人有機聯系在一起,推動各環節數據共享,實現產品生命周期和生產流程的數字化。未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入融合,制造業生產方式、企業組織、產品模式等都將發生巨大變化。
當然,每個企業的起點不同,因此不會有一個通用的路徑、或者現成的解決方案讓企業的工業4.0愿景一夜成真。大家不妨試試這個“汽車整車廠數字化和自動化水平評估模型”,測測自己的水平,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4.0路徑,也是極好的。
附:
(本文綜合百度、新浪、工控網資料,由中國傳動網整編,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