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也是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制造業發展關鍵期,中國制造如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近日,不少專家學者紛紛撰文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著力構建新型制造業體系
工信部部長苗圩為《2015—2016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藍皮書》作序時表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制造業提質增效、由大變強的關鍵期。從國際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日益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推動全球制造業發展進入一個深度調整、轉型升級的新時期。從國內看,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我國制造業發展也站到了爬坡過坎、由大變強的新歷史起點上。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制造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新型制造業體系,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打造制造強國要重塑工匠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近日撰文指出,我國已成為一個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當前亟待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推進制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轉型,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高質量“中國制造”的文化基礎。工匠精神的培育,僅靠宣傳教育是不夠的,直接移植日本、德國的工匠文化也難以實現,需要改善社會文化環境與完善激勵制度相協同。合理的激勵制度,能夠引導培育產業工人精益求精的行為習慣,最終形成體現為工匠精神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這就要求圍繞產業工人的技能提升培訓、鉆研精神獎勵、創新導向激勵、職業社會保障等建立完善相應的激勵制度體系。當務之急,是解決“精英型”技術工程人才培養問題,要通過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填補職業教育不能滿足制造強國建設要求的空白。
以創新提升傳統制造業競爭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馬名杰接受采訪時強調,對我國傳統制造業企業來說,不一定做大,但一定要做強。傳統制造業企業同樣可以通過引入先進的信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升級生產工藝、革新設計方法、重塑生產流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以創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傳統制造業企業如何做強,一是要靠創新塑造新的企業競爭優勢,二是要練好管理的基本功。從對企業轉型升級的調查研究中可以發現,提高研發設計能力和加強品牌建設是企業塑造競爭新優勢的關鍵。但不可忽視的是,提升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和質量管理等軟實力也是重要因素。實際上,我國多數企業與國外同行的差距首先是管理上的差距。所以,技術創新是關鍵,管理和組織創新是基礎,企業要做強,兩者不可偏廢。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械傳動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