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下午,在第十一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主論壇之外,本屆大會還舉辦了泛珠與自貿試驗區論壇(廣東、福建)、泛珠產業合作論壇、泛珠區域協同發展論壇三場專業論壇。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中國科學院院士熊有倫等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政、企、商、行業協會和智庫的嘉賓,圍繞自貿試驗區、產業、區域三個話題展開深入討論。
主辦方表示,本屆泛珠大會是《國務院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出臺后,“9+2”各方共同舉辦的第一次重要活動。此舉旨在不斷擴大泛珠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的影響力,積極引入專業化資源進行運作,謀求將泛珠論壇打造成高端智庫和知名論壇品牌。
25日下午,在第十一屆泛珠區域制造業轉型升級高峰論壇上,知名專家屈賢明、熊有倫和制造業企業代表陳凱旋、王文銀,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制造業如何實現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進行了主題演講,指出發展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泛珠三角區域制造業是中國制造的典型代表,應該成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先鋒和主力軍。
趨勢是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
在泛珠區域內,制造業一直為各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智能制造發展戰略研究咨詢中心主任、制造業辦公室首席專家屈賢明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蓬勃興起,這與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形成了歷史性的交匯,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最主要動因是信息技術,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
“中國制造業規模已是世界第一了,但是大而不強,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他表示,智能制造是一種集成化的制造系統,是一種新的生產模式,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利器和重要手段。
中國科學院院士熊有倫指出,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當前我國支柱產業都需要提升制造技術、降低成本,“有些東西還造不出來,有些還造不好,有些還不到家。”他表示,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就是產品智能化、裝備智能化、車間智能化、工廠智能化和智能制造新模式。
堅持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力
對泛珠區域的企業來說,在制造邁向“智造”的同時,也要實現從速度到質量、從產品到品牌的轉變。
廣州立白集團董事長陳凱旋表示,日化行業在中國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國外寶潔、聯合利華這些外資品牌對消費者吸引力占有優勢。因此,民族品牌要想提高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保持創新十分重要。
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表示,現在,一方面國家給民營企業的平臺和舞臺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在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界限已沒有那么明顯了,跨界洗牌、跨界競爭也在不斷上演,“是危機也是機遇”。
王文銀指出,除了技術層面的創新,企業還要做到商業模式的創新。他認為,現在是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時代,操作層面也要結合技術快速發展進行創新。此外,則是品牌和文化的創新,“國家的競爭靠實力,實力的競爭靠企業,企業的競爭靠產品,產品的競爭靠品牌”。
泛珠制造是中國制造代表
“智能制造將從三方面對制造業產生深刻影響。”屈賢明認為,一是產品的創新,如各種智能產品的問世;二是制造過程的創新,如數字化、智能化車間和工廠的建立;三是生產模式的創新,甚至催生新的業態,如規模定制化生產。“發展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其對制造業的影響,怎么暢想都不過分。”屈賢明說。
“智能制造技術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熊有倫表示,泛珠三角區域制造業是中國制造的典型代表,應該成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先鋒和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