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家優惠政策的扶持,加上各路資本的涌入,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一片火爆的發展形勢。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帶動了電池銷量的快速增長。
據中汽協數據統計,2016年1-7月新能源汽車生產21.5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119.8%。跟隨新能源汽車整體走勢,從歷年數據看,動力電池出貨量也呈現大幅拉升趨勢。據第一電動研究院數據梳理,動力電池出貨量從2014年的3.7Gwh攀升至2015年的15.7Gwh。而今年上半年出貨量繼續保持強勁增勢,1-6月動力電池出貨量達6.67Gwh,占比去年全年的42.5%,與去年上半年2.72Gwh相比,同比增幅達1.45倍。
上半年電池行業呈現一片大好的形勢,下半年有沒有可能延續這個勢頭呢?
目前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國內60%左右的大型乘用車企業都選擇了三星SDI和LG化學兩家公司作為供應商。然而,從2015年11月工信部發布符合《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目錄(第一批)開始,直到2016年6月份發布企業目錄第四批,三星、LG等韓系動力電池企業始終未出現過,由于這個原因,目前上述電池項目已陷入停擺狀態。韓系企業遲遲未能進入目錄,各方都心知肚明是國家有意保護本土動力電池企業。
外系電池入市受阻,這就為國內的本土電池企業提供了機會。能否進入“目錄”決定了使用這款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可否享受相關優惠與補貼政策,而在當前依靠政策推動的市場環境中,無法得到補貼意味著喪失競爭力。使用韓系動力電池的中國整車企業已經因為無法拿到補貼而面臨被競爭對手超越的危機。雖然損失不可避免,但明智的車企已經開始做出調整,尋求優質國產動力電池企業進行合作。
韓系動力電池在市場上代表較高的技術水平,是國產電池最大的競爭對手。因此,在“時間就是利潤”的動力電池市場,此時對于國產電池是發力占領市場的最好時機。優秀企業一方面可趁機承接從三星、LG轉移的車企訂單,另一方面更應當加大核心技術研發力度,滿足國內大型車企的技術要求,把握這段競爭“空檔”時期,提高市場占有率,憑借技術長久占領中國市場。
但對于本土新能源電池企業的春天,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表示樂觀。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目前基本的電池材料都可以實現自給,但下一代的材料技術仍沒有掌握。同時,電池生產設備仍依賴于國外,生產一致性上與國外產品差距大,而且對電池系統的機理研究也比較少。此外,電池企業的擴產也已經引發關于結構性過剩、有效產能不足等新的擔憂。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就有54家動力電池上中下游上市公司發布了投資擴產計劃,投資總額近1160億。而在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看來,為滿足當前新能源汽車生產所需,“(已經進入電池目錄的)57家產能都用不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