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風已起,如何借力這股東風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值得每一個行業深思。近日,英特爾宣布將收購人工智能初創企業NervanaSystems,科技巨頭蘋果也表示將收購人工智能公司Turi。隨著科技巨頭的紛紛布局,人工智能儼然成為了下一波科技競爭的重心。
企業巨頭搶灘
事實上,巨頭的布局早已開始。從2011年開始,大數據、深度學習算法和計算資源的成熟令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飛躍,包括微軟、IBM、谷歌、Facebook、BAT在內的國內外企業一邊在整合自身的技術資源,形成體系和重點;另一廂則加快對相關公司的收購與合作步伐,試圖把握風口,成為產業變革中的下一個的巨擘。
國內企業中,百度無疑是入局最早、投入最大的一家。百度大腦目前正在金融、汽車、醫療等諸多領域加速商業化,例如百度外賣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物流調動,提升物流效率;百度地圖80%的數據采集和處理工作由機器完成,提升更新及時性、降低采集成本;百度金融可以快速地實現征信升級,實現“秒放”貸款。
更多的企業沒有百度整合資源的系統布局,而是選擇從業務需求出發,逐漸拓展。以騰訊為例,騰訊優圖實驗室總監黃飛躍介紹,騰訊的技術更多輔助公司內部的產品以及騰訊生態內的企業,目前支持了騰訊QQ空間、QQ音樂、微眾銀行等50個以上的業務。
市場一片藍海
隨著谷歌、IBM、百度、騰訊等國內外企業巨頭在人工智能領域不斷加大投入,BBC預測,人工智能市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202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8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90億元。
與全球市場相同,中國人工智能市場也一片藍海。2015年中國AI市場規模約12億人民幣,其中60%分布在語音識別,12.5%分布在視覺識別領域,預計未來5年的增長率約為50%,到2020年中國AI市場規模約91億人民幣。
國內發展優勢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國內外企業巨頭紛紛搶灘,中國企業能否從中脫穎而出?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較,中國的人工智能起步晚,在軟硬件的性能上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國家政策、互聯網經濟、技術等方面,中國企業發展人工智能仍占據一定程度的優勢。
政策方面,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信辦四部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從平臺資源、服務體系、技術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國內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旨在2018年之前初步建成基礎堅實、創新活躍、開放協作、綠色安全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形成千億級的人工智能市場應用規模。
經濟方面,互聯網經濟的繁榮,為人工智能提供了龐大的用戶群,同時出現人工智能投資熱點,2015年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供獲得投資資金額達12.6億。
技術方面,國內一大批企業在視覺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其中以百度、科大訊飛、曠視科技、云知聲等一批企業在語音、語意識別上的技術已與國際水平持平,face++、圖靈、格林深瞳等一批企業在圖像、視覺識別上比肩國外技術。
目前,深度學習已成為人工智能最成熟的算法;GPU/TPU/仿人腦芯片等高性能芯片已能夠為深度學習提供足夠算力支撐;IOT時代大數據的完備性和多維度為深度學習優質的學習素材;國內外巨頭和創投資金爭相涌入AI產業,同時各國政府也為人工智能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上述四種因素已再次形成共振,人工智能必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千億市場空間即將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