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官網刊發《以“互聯網+”便捷交通為切入點推進智能交通發展》,指出基于“互聯網+”便捷交通與智能交通的相通性,市場主體正朝著智能交通領域不斷推進,GOOGLE、百度等公司正研發推廣的無人駕駛車輛即是智能交通的內容。政府的表態讓眾多企業看到了新的希望,各大廠商紛紛進軍“自動駕駛”領域,無人車市場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多家企業發力“無人車”制造
《今日美國報》稱,Uber和沃爾沃8月18日宣布將投入總計3億美元共同研發無人駕駛汽車。與此同進,優步還將于本月內在美國匹茲堡市啟動自動駕駛汽車叫車服務。屆時,參與測試的用戶將能在客戶端上選擇乘坐沒有專職駕駛員的自動駕駛汽車。此舉被認為是一個里程碑事件,是將自動駕駛推向商業化的一次大膽嘗試。
看到這塊大蛋糕的不只優步一家。除寶馬、奧迪、福特、通用等傳統車企外,谷歌、蘋果等一大批科技公司也紛紛殺入。
谷歌、尼桑、奔馳此前就已宣布會在2020年制造出全自動駕駛汽車;據英國汽車媒體autocar報道,福特公司證實,將在2017年開始在歐洲和英國測試面向市場的量產自動駕駛汽車;寶馬透露將在2021年推出具備自動駕駛技術的旗艦車型;18日,日產表示要在2026年前為日產Micra搭載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
優步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預測,自動駕駛將是一個規模高達數萬億美元的全球性市場。
特斯拉自動駕駛車事故頻發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輛特斯拉ModelS在北京北五環上行駛時,未能識別內側停靠的桑塔納2000,竟然直接加速與其發生碰撞,成為中國內地首起特斯拉自動駕駛導致的交通事故。
此前,特斯拉公司自動駕駛在美國已引發多起事故。先是五月七日,一輛自動駕駛的特拉斯Model-S鉆入了運貨大卡車的肚子里,車毀人亡。禍不單行,七月一日又一輛特拉斯Model-X在底特律車子翻了個底朝天,當時車子也處于自動駕駛狀態,車內兩位乘客被送進了附近醫院。緊接著七月十一日,一位姓Pang的華人車主,開著他的特斯拉從西雅圖去黃石公園,在兩車道的鄉間普通公路上,車速55碼,處于自動駕駛狀態的汽車偏離車道撞到了路邊的標樁上,幸運的是:車雖毀但人未傷。
據360汽車信息安全實驗室負責人劉健皓介紹,目前特斯拉ModelS上存在一些可以讓黑客動手腳的漏洞,從而讓車輛的半自動駕駛系統作出錯誤的決定,甚至控制特斯拉。這對于車主的安全具有一定的隱患。據悉,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包括現階段的半自動駕駛,實現的過程都是通過安裝在車輛上的各類傳感器對車輛周圍的環境進行感知的。而黑客就是利用了傳感器的漏洞,讓傳感器得到錯誤的數據,從而作出錯誤的指令。
自動駕駛技術只是美麗的謊言?
盡管特斯拉在聲明中用數字說明自動駕駛相較于人類駕駛更為安全,但面對接二連三的自動駕駛事故,我們有理由冷靜下來,反思當前自動駕駛汽車的商業化進程。
首先,技術成熟度不夠。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包括感知、控制和決策三個層面,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有絲毫差錯。但自動駕駛汽車如何像人一樣,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正確的反應,這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是,目前機器智能的感知,還無法做到真正的人工智能。特斯拉首起命案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在強烈的日照條件下,Autopilot自動駕駛模式未能識別拖掛車的白色車身,及時啟動剎車系統。作為特斯拉Autopilot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商,以色列Mobileye公司也承認,“當下的自動駕駛技術還無法應對類似的交通狀況”。
其次,交通信息大數據的采集比較困難。實現自動駕駛必須擁有高精度的路面數據,這也是實現自動駕駛計算的基礎,但由于現實路面情況比人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一旦指示牌或者信號燈標識不清,則可能使自動駕駛系統出現誤判。“自動駕駛所要面臨的真實交通環境是如此復雜,我們的態度不得不極為謹慎。”谷歌自動駕駛汽車項目技術負責人克里斯·烏爾姆森就曾感嘆。
此外,自動駕駛還面臨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挑戰。一方面,自動駕駛汽車與有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時,其責任歸屬以及保險賠付等問題尚屬“盲區”;另一方面,自動駕駛技術永遠是將保護車輛和車內人員作為第一要務,這又會涉及交通道德問題。況且,大部分國家交通法規規定,司機開車時雙手必須放在方向盤上,而汽車在完全自動駕駛時,司機的雙手會離開方向盤,若在此情況下發生事故,法律責任就很難判定。因此,自動駕駛還需要全新的交通、保險等法律體系支撐。
雖然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的法律明確而規定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事故時的責任歸屬。但是目前已經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當科技公司選擇用機器來取代人做決定的時候,開發者就需要承擔起新的責任和義務。就像是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它相當于谷歌數據中心的遙控汽車或者智能汽車,所有的操作都是由數據中心控制,并不是坐在車里的人,車的主人在這里的身份其實相當于乘客,開車的就是科技公司的系統。出了事故,難道不是司機的責任嗎?
自動駕駛技術還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和完善,而道德倫理問題也必須由時間來厘清,距離商業化,自動駕駛技術還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
(本文由中國傳動網整理發布,部分資料來源于京華時報、觀察者網、搜狐汽車、網易科技報道、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