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前期規劃的一批特高壓輸電工程,正在陸續投產。
不過,部分項目的經濟性卻因一紙報告而打上了一個大問號。
國家能源局最近公布一份報告顯示,已于2012年年底投產的四川錦屏—江蘇蘇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由于存在著對受電端的電力需求預測不到位以及未能充分考慮系統消納能力,且與既有電力規劃缺乏統籌協調等問題,導致棄風棄光與電網設施閑置情況并存,部分既有電網工程利用率偏低。
此外,隨著西部眾多特高壓輸電項目的投運,作為電力接受端的中東部的電網由于交流電網發展滯后,現有交流電網規模和強度不足以支撐直流大規模運行,大電網運行風險始終存在。
而在具體的電力用戶端,受制于電網以及配電不到位難題,仍然存在著部分地區出現缺電或者是高峰時頻繁停電的情況。
在當前的電力行業,正在經歷著一種頗為尷尬的情形,一邊是火電等發電機組利用小時數不斷創新低,不同的發電電源之間為了爭奪發電權而鬧得不可開交;而另一邊卻是,在高溫天氣,隨著用電量的增加,部分地區仍然存在著頻繁停電的情況,即出現所謂的局部結構性缺電情形。
一直以來,無論是政策的決策方還是具體的電力用戶,習慣的是大規模生產、統一輸送這種固有的壟斷式思維模式。但在分布式能源大力發展的今天,這種方式早已經不是“華山一條路”了,而應該以更加可行的,在考慮經濟成本、社會成本等前提下,“一地一策”的解決問題。
如何打破固有的電力需求的“大工業化”的思維方式,推廣真正的“分布式”理念,恰恰應該是光伏下一步推銷自己的著力點,也是行業發展難得的機遇。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