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制造業面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新機遇和挑戰。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為了尋找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出路,開始重新重視制造業,歐盟整體上開始加大對制造業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于2012年2月正式發布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政府在2013年4月推出了《德國工業4.0戰略》,英國政府科技辦公室在2013年10月推出了《英國工業2050戰略》。中國也在2014年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旨在推動國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在信息技術驅動的智能化和自動化發展下,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用戶需求都在發生著顛覆性的變化,特別是對于中國等新興市場傳統高人力成本、低附加值的制造業企業而言,競爭更加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工業4.0或者說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是一次重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鑒于此背景,清科研究中心特推出《2016年中國工業4.0海外并購與投資專題報告》,從工業4.0概念切入,剖析各國在工業4.0領域的發展基本路線;同時分析工業4.0在中國本土化——“中國制造2025”的基本狀況,著重解析中國企業在工業4.0的環境下海外投資并購趨勢及VC/PE機構參與的機會及方法,并從不同地區中甄選工業4.0案例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中國企業工業4.0海外并購中還存在的難點及未來機遇展望,以期為VC/PE機構及企業參與工業4.0發展大潮提供借鑒。
互聯網浪潮推動工業4.0興起,生產力有望獲得較大提高
工業4.0(Industry4.0、Industrie4.0),或稱第四次工業革命(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生產力4.0,是一個德國政府于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提出的高科技計劃,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及科技部聯合資助,用來提升制造業的電腦化、數字化、與智能化。工業4.0自從被德國提出來以后就迅速火遍全球。本質上看,與前三次工業革命相比,工業4.0的進步在于利用互聯網激活了傳統工業過程,使工廠設備“能說話、能思考”,同時實現三大功能:較大程度地降低制造業對勞動力的依賴、較大程度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將流通成本降到較低。
工業1.0——“蒸汽時代”(1760-1840年)
機械化,以蒸汽機為標志,用蒸汽動力驅動機器取代人力,從此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正式進化為工業。
工業2.0——“電氣時代”(1840-1950年)
電氣化,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用電力驅動機器取代蒸汽動力,從此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實現分工,工業進入大規模生產時代。
工業3.0——“信息時代”(1950年-至今)
自動化或電子信息化,以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和PC的應用為標志,使得制造過程自動化控制程度大大提高,從此機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同時也接管了一部分腦力勞動。
工業4.0的發展源于信息革命對現有制造業生產體系帶來的巨大改變,制造業行業發生巨大的變化,用戶對個性化定制和結果的關注度越來越明顯,手機帶來的智能硬件越來越隨處可見,大到汽車,小到燈泡,傳感器和互聯互動都是的產品更加“聰明”,企業銷售的不再是產品,而是結合了產品和服務的成果,硬件企業與軟件企業、傳統制造業企業和IT企業的差別變得越來越小。制造業經歷著用戶需求、產品性、生態系統和流通模式四個方面的變化,曾經用戶和生產方之間的信息壁壘被更大程度的消除,傳統大企業深知國家積累的商業競爭壁壘被打破,生產商與銷售商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這些驅動著日益式微的傳統制造業進行自身變革,以適應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
信息技術革命下,全球工業4.0浪潮涌動
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發達國家帶來巨大的沖擊,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是金融危機也同樣讓歐美等發達國家重新認識到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對中低端甚至部分高端領域制造業市場強力爭奪的情況下,發達國家急需重塑國家制造業。工業4.0的到來對于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而言,都是一次“蛋糕”重新分配的機遇。
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于2011年、2012年先后提出《保障美國在先進制造業的領導地位》以及《獲取先進制造業國內競爭優勢》,同時2011年6月2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布了一項超過5億美元的“先進制造業伙伴關系”計劃(AMP),以期通過政府、高校及企業的合作來強化美國制造業。到了2014年10月,該委員會又發布了《振興美國先進制造業》,該報告俗稱AMP2.0。國在前后兩份AMP制造業報告中,都明確提出了加強先進制造布局的理由,那就是通過規劃系列“先進制造伙伴計劃”,保障美國在未來的全球競爭力。
德國信息化戰略的核心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啟動在1997年,從建設網絡工廠開始(工廠有IP地址),到2001年E-工業服務(在規定時間遠程對設備進行維護);2009年的自組織生產(對設備狀態進行監控,由機器決定何時對設備進行服務);到2014年的工業4.0(從管理者駕駛艙、產品的虛擬設計、虛擬生產、并行混合工程,從設計、模塊到車間的整體云控制平臺建設),德國工業信息化經過近20年的努力和持續的漸進式創新,建立了一套不斷完善的工業互聯網體系。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這一概念自從2014年12月被首次提出以來,并于2015年5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公布。根據計劃,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達成從“制造大國”變身為“制造強國”的目標,而到2035年,中國的制造業將達成趕超德國和日本的目標。
除了國家外,許多企業也提出了針對性的工業4.0方案。通用電氣在2012年12月正式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西門子得益于德國政府的主推,在智能制造領域先試先行,已經建立了一批數字工廠;在日本企業界,三菱電機等約30家日本企業組建聯盟“產業價值鏈主導權(IndustrialValueChainInitiative,簡稱:IVI)”,共同探討工廠互聯的技術標準化。
中國工業4.0海外并購暗藏巨大潛力
2016年第一季度發生海外并購合計41起,涉及交易金額349.24億元,其中工業4.0類并購發生案例7起,涉及交易金額181.18億元。
但在進行中的69起海外并購中33起屬于工業4.0并購,涉及金額高達1,311.27億元,涉及的大額并購案包括海航集團擬60億美元收購美國IT集團英邁,青島海爾擬54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中聯重科擬33億美元收購美國機械巨頭特雷克斯,北京控股擬14.37億元收購德國垃圾能源公司EEW,中國化工9億歐元收購全球塑料機械巨頭克勞斯瑪菲,從進行中案例來看,未來中國企業的工業4.0海外并購還存在這巨大的增長潛力。
從地域來分析,德國成為中國工業4.0海外并購的最熱門區域,根據最新數據,2016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德工業4.0的并購金額約57億歐元,其中完成在德工業4.0企業并購4起,涉及交易金額11.84億歐元,中國化工收購克勞斯瑪菲收購金額最高,達9.25億歐元。目前尚在進行中的在德工業4.0企業并購有9起,合計交易金額45.10億歐元。
目前VC/PE參與中企工業4.0海外并購潛力仍未充分開發,除2016年一季度外,VC/PE相關工業4.0海外并購普遍不到對應季度VC/PE總體相關并購的5%。這種情況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傳統工業、制造業相關企業通過私募投資基金融資的比例較低,另一方面曾經中國制造業企業在低廉的人力成本及龐大的中國市場優勢下,缺少并購的熱情。在日益激勵的國際競爭及工業4.0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尋求國外高新技術的融合,提高自身競爭力。
正如《中國制造2025》所述,未來無論是成套的制造裝備、機器人、數控機床、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工廠,需求都將成倍增長,同時傳感器、只能測量儀表、工業控制系統、伺服電機及驅動器和減速器等智能核心裝置也面臨突破。思路特咨詢公司的報告中顯示,未來5年德國企業在工業4.0解決方案上的投資將占其所有資本投資的50%以上,預計到2020年,德國公司每年的投資將高達400億歐元,物聯網/務聯網每年將平均貢獻高達2-3個百分點的額外收入。在中國市場上,我們預計未來十年全套的智能化、工業自動化等各產業鏈智能升級的市場規模有望達萬億。
工業4.0不是某個行業的發展方向,而是關系到國家興衰的戰略,各級政府也都針對工業4.0及企業海外收購提出鼓勵性政策,同時資本市場和貿易市場都已經對工業4.0企業帶來了正向的反饋,這些未來都將大大推動中國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在經濟低迷的情形之下,全球較低的融資成本和企業估值也給尋求快速成長的中國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優質標的,未來工中國企業工業4.0海外并購預計將更加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