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機器人助力智能制造,“任重道遠”

時間:2016-08-1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得益于國家“一五”時期的戰略布局,長期以來,銀川都在精密機床產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這為當地發展機器人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走進寧夏巨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空曠的廠房,一切似乎都和想象中的不一樣。這里并沒有通常意義上的“機器人”,只有一個個幾十米長的框架結構。看著一臉迷茫的記者,巨能公司生產部部長李家林笑著告訴記者,“機器人分為關節式和桁架機械手兩種,人們經常看到的是模仿和替代人的關節活動制造出的機器人,主要應用于服務領域和家庭生活領域,而一般制造企業大多使用的是桁架機械手”。

得益于國家“一五”時期的戰略布局,長期以來,銀川都在精密機床產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這為當地發展機器人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寧夏巨能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文靖告訴記者,201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經信委出臺“兩化融合”政策,巨能公司敏銳地嗅出了其中的發展機遇,第一時間進入機器人領域。借助銀川精密機床制造業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力量,加之加快學習引進國外的軟件信息技術,公司很快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的全面提升。

功夫不負有心人。僅僅兩年后,巨能公司就成功為國內企業提供了700多條自動化“人工矩陣”生產線,一舉搶占了國內“機器換人”戰略高地。

智能制造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是德國,他們叫"工業4.0",簡單說就是互聯智能工廠。但我國的情況不一樣,由于沒有現成的機器人應用方案,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并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機器人化"的改造,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孫文靖告訴記者,這一現狀給巨能公司指出一條明確的發展路徑,就是要將企業打造成“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

201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推進工業機械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械人行業和企業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要提高到45%以上,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臺以上。《意見》出臺后,國內很多制造企業紛紛進駐“機器換人”行業。就在一些企業還在為如何制造應用而頭疼時,巨能公司已成功研制并批量化生產國家重點新產品“GS高速機器人”。

生活用的機器人,一臺代替一個人;而巨能生產的工業用機器人,一臺代替一個車間。當巨能公司工業機器人如雨后春筍般邁步市場時,業內人士驚詫不已,這個小公司成功的秘訣在哪里?“答案很簡單,我們是業內首家實施按照客戶需求,定制機器人打造智能生產線的企業。”巨能公司副總經理麻輝說。

“河南中原內配(00244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氣缸套生產企業。我們將其原有10條機械化生產線升級為自動化智能生產線,僅此一項就使原來300人的生產線變成了30人,人工成本一年就節省千余萬元。”孫文靖告訴記者,與日本和德國產品相比,巨能公司的個性化定制更符合企業實際。此外,公司還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實現了設計、生產、售后全程在線監測、遠程診斷,為客戶提供安心、可靠的智能服務。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