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跨界造車熱潮涌動 代工究竟靠不靠譜

時間:2016-08-1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  自互聯網巨頭、科技公司乃至家電企業投身新能源汽車領域跨界造車開始,以輕資產模式為特色的互聯網思維如何撬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傳統汽車行業就是擺在這些“門外漢”面前的首要難題,而代工生產則成為了不少跨界者選擇的解決之道。

新能源汽車在研發設計、制造生產等環節畢竟與傳統汽車存在很大差異,讓傳統車企代工生產不僅面臨著制造工藝難以完美對接的困難,還存在著難以保持核心技術和品牌獨立性的隱憂。

“自互聯網巨頭、科技公司乃至家電企業投身新能源汽車領域跨界造車開始,代工生產就成為了不少跨界者不二選擇。然而,新能源汽車在研發設計、制造生產等環節畢竟與傳統汽車存在很大差異,讓傳統車企代工生產不僅面臨著制造工藝難以完美對接的困難,還存在著難以保持核心技術和品牌獨立性的隱憂。新能源汽車代工生產這一條新路,到底能否走通呢?

自互聯網巨頭、科技公司乃至家電企業投身新能源汽車領域跨界造車開始,以輕資產模式為特色的互聯網思維如何撬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傳統汽車行業就是擺在這些“門外漢”面前的首要難題,而代工生產則成為了不少跨界者選擇的解決之道。

然而,新能源汽車在研發設計、制造生產等環節畢竟與傳統汽車存在很大差異,讓傳統車企代工生產不僅面臨著制造工藝難以完美對接的困難,還存在著難以保持核心技術和品牌獨立性的隱憂。新能源汽車代工生產這一條新路,到底能否走通呢?

資質受限產能過剩催生“輕資產”代工

在智能手機、服裝、玩具、護膚品、電子設備等許多行業,代工生產早已是常態,傳統汽車行業雖然也有汽車集團內部部分產品代工的現象,但完完全全的整車制造代工還沒有先例。在新能源汽車興起催生出的互聯網造車浪潮中,許多企業選擇傳統車企合作代工,一方面是由于缺少生產資質,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堅持輕資產模式,將資源集中在研發設計上,避免在產能過剩的行業環境下還要增添額外的投資。

去年7月開始實施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對想要造車的后來者們在設計研發、整車試制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較為嚴苛的要求,沒有一定的生產制造能力不可能拿到新能源汽車的“準生證”。

今年獲得新能源汽車領域第一張牌照的北汽新能源在產能建設上就費了不少心血,北汽新能源總經理助理兼發展規劃部部長梁國旗曾表示,“國內第一家新建純電動車的資質和牌照,是在我們滿足了全部的要求,包括涂裝能力、組裝能力的必備條件后才拿到的,發改委是這樣要求的。”

而緊隨北汽新能源之后拿到第二張牌照的長江汽車,不僅有五龍電動車集團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雄厚的資金實力支持,在設備、生產線等方面也很舍得投入。其在杭州市建設的全新電動汽車核心工廠,按高標準高規格建設了沖壓、焊裝、涂裝、總裝、電控等五大國際先進工藝生產設施、檢測線和技術中心,具有10萬輛純電動汽車的產能。

不難看出,政策層面并不太支持“輕資產”的造車模式,許多缺乏造車經驗和足夠資金實力的跨界者在申請不到純電動車生產牌照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于代工生產來避開資質問題。

而除了資質難求外,選擇代工生產的跨界企業還有對于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的考慮。按照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對目前汽車產能的分析,2015年國內37家主要汽車企業(集團)乘用車產能利用率為81%,產能利用率比較合理,商用車產能利用率為52%,產能利用率不充分,汽車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已經顯現。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投資建廠顯得既不經濟又沒有必要,不如整合利用好傳統車企現有的過剩產能。

工藝對接及品控管理如何實現?

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互聯網造車浪潮中選擇代工生產模式的企業占了多數,比如凱翼汽車由奇瑞代工,蔚來汽車與江淮合作,樂視則與阿斯頓·馬丁就成立電動汽車合作合資公司簽署了諒解備忘錄。然而與手機、家電等產品不同,汽車的產品復雜性和產業鏈長的特性決定了其代工生產先天就比其他行業要面臨更多的問題。

首先,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的材料(對輕量化的追求)、結構都有不同,傳統車企的工廠和生產工藝并不能直接實現完美對接。智車優行創始人陸偉在解釋其為何放棄代工生產和購買資質時,就曾表示如果要使純電動車達到較高的續航里程需求,那么“傳統車廠目前所具備的底盤是很難直接拿來用的,全部都要重新做”。如果對現有的工廠和生產線進行改造,投入的成本并不亞于自己投資建廠,比如當年特斯拉買下豐田在加州現成的廠房只花了幾千萬美金,但后期各種設備和生產線改造的投入卻幾十倍于買廠房的錢。當然,這樣做的好處是比自己建廠節省時間和精力,但資金投入的規模很難談得上是“輕資產”模式。

其次,當整車制造的四大工藝不在企業手中的時候,與代工方的協調、權責認定、利益分配、零部件供應管理等問題解決不好,保證產品的一致性就變得很難。雖然汽車生產已經標準化和流程化了,但不同的工廠所造出來的產品,質量也會差別很大。這一點在產品相對“簡單”的手機行業就已經非常明顯,比如同樣是代工生產的蘋果手機和錘子手機,為何后者的良品率會遠低于前者?除了蘋果對富士康的生產線改造和設備投入更多外,更重要的是蘋果將自身已經成熟的制造工藝、流程和體系完整的“傳授”給了富士康,并要求富士康按照規則進行生產線調試、員工培訓以保障后期輸出產品的品質。

這種硬件技術輸出之外的影響制造效率和品控管理的軟性輸出,對于本來就沒有造車經驗的跨界企業恐怕是難以做到的。而如果全部寄希望于代工方,就很可能遭遇類似豪車國產化過程中的品質質疑,尤其是對于將產品定位在高端新能源汽車的企業而言。而放眼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還難以找出一家擁有成熟制造經驗的代工方,亦沒有一家跨界企業有能力對潛在代工方進行相關制造流程及體系的培養,即便是目前已經試水代工生產的企業,也表示雙方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品牌獨立性與核心技術能否抓牢?

另一個代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是,如何保證品牌的獨立性和代工模式的可持續性。

選擇代工就意味著產品必須帶上制造商的“烙印”,很可能造成新興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屬于該制造商旗下的“錯覺”,亦或是被代工方本身的品牌形象所影響,要打響自身的品牌并保持品牌的獨立性顯得更加困難。

比如選擇了奇瑞代工的凱翼汽車,雖然雙方在股權、品牌歸屬、業務管理方面沒有關聯,但由于企業團隊出身奇瑞,兩家公司又同屬奇瑞控股集團旗下,以至于凱翼汽車一度被認為是奇瑞汽車新創立的一個定位更低端的子品牌,對于其“造年輕人喜歡的智能互聯汽車”的定位顯然是一種弱化。

比亞迪戴姆勒公司打造的電動車品牌騰勢也是一個先例,由于合資公司比亞迪戴姆勒沒有生產資質,因此他們研發的新能源車型騰勢只能由比亞迪生產,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總監蔣仁才曾經吐槽,騰勢所有的公告、合格證都在比亞迪手中,導致其在名義上成了比亞迪的產品,最終銷售帶來的利潤分配也顯得不夠公平。

反過來看,最早傳出可能找北汽代工,后來卻搭上阿斯頓·馬丁的樂視也很難說沒有這方面的考慮,因為超豪華品牌的代工背書顯然對高端定位的樂視超級汽車有著莫大的品牌助力。不過阿斯頓·馬丁方面對于“代工造車”的態度一直模棱兩可,從沒有正面承認過,可見代工生產的品牌影響也是具有雙向性的。

而代工模式的可持續性,則涉及到跨界企業如何保護自身的核心技術。純電動汽車雖然技術難度較傳統汽車更低,但電池、電機和電控三大核心技術是必須自己掌握的,這方面如果不自己建廠而完全依賴代工,那么很可能會喪失了自身的研發設計優勢。試想代工企業一旦突破了技術難點,市場又打開了,為何不結束代工自己另起爐灶呢。

這方面知豆電動車可以說是一個案例,知豆因為資質問題最早選擇眾泰做代工實現了落地生產,隨后更換平臺與吉利合資,不久又獨立出來要拿屬于自己的生產資質,代工之路走得一波三折。除了沒有獨立資質多少要看代工方的“臉色”外,知豆與眾泰關系破裂后不久,眾泰就推出了品牌定位相近的芝麻電動車,也顯得耐人尋味。

代工還是自建在摸索試錯中成長

某種意義上,新能源汽車的完全代工生產考驗的其實是跨界企業和代工企業之間的相互信任。

比如江淮和蔚來汽車的牽手,其實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代工生產,而是涉及整個產業鏈的深度合作。雙方簽署的《制造合作框架協議》中提出,蔚來汽車授權江淮汽車使用其商標和相關技術,生產商定制新能源汽車車型,江淮汽車負責進行合作車型的生產。在合作期限內,蔚來汽車將提供必要的技術信息,以支持江淮汽車按照項目時間計劃完成生產準備,并生產滿足蔚來汽車提出并經雙方共同確認的質量和工藝要求的合作車型;同時為江淮汽車提供生產合作車型所需的零部件和物料,以支持江淮汽車按照雙方同意的商業計劃生產合作車型。而江淮汽車則將主要承擔生產落地和保障相關的內容,比如完成合作車型的公告目錄申報工作;協助蔚來汽車進行合作車型的產品投產,協助樣車試制,并提供樣車試制相關設施、設備和人員,確保合作車型量產的順利完成;確保生產過程中的環保以及安全等各方面內容。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與江淮敲定代工協議之前,蔚來汽車已經宣布投資30億元,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高性能電機及電控系統生產基地。與此同時,蔚來汽車表示還將尋找更多“代工”伙伴。

事實上,即便是“一家人”之間的內部代工也沒那么簡單。比如長安下半年將要推出的第二款純電動車奔奔EV,就是利用長安鈴木的過剩產能代工生產的,算是合資工廠給總公司代工的一個案例。但按照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勇的說法,“我們也在思考,用什么樣的標準和尺度去證明你被代工的產品是好的,安全性等方面是符合一定的標準和條件的?對這個問題,確實沒有更好的答案,我們自身也很困惑。”

或許正是出于以上種種層面的考慮,另一家很有希望在今年拿到生產資質的后來者前途汽車選擇了投資超過20億元在蘇州自建純電動汽車生產基地。除了能夠申請資質外,前途汽車花大價錢自己建廠,在技術和工藝方面也顯現出了幾點優勢:一是將打造國內首個“碳纖維快速模壓車間”,旨在實現新能源汽車車身輕量化的要求;二是設立全鋁車身焊接車間,如果這點要代工的話,傳統車企當中國內目前只有奇瑞捷豹路虎等品牌的少數工廠可選;三是可實現大批量定制化生產,這對工廠的信息化系統有著極高的要求,算是智能制造的一環。

不過,在新能源汽車還在靠補貼推廣而沒有真正打開私人消費市場、難以形成行業規模經濟和企業規模經濟的情況下,投資自建比起相對輕資產的代工生產模式要承擔更大的資金壓力。而代工模式雖然面臨的困難很多,但在牢牢掌握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去摸索和嘗試也并非是不可能的。無論是選擇代工還是自建,跨界者都勢必要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才能走出一條路。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