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一位工程師。上個世紀90年代初,18歲的李宏瑋(Jenny)懷揣著新加坡科技航空部授予的獎學金,只身邁進了康奈爾大學的校門,前往電子系讀書。
本科畢業后,Jenny履行前約回到了新加坡,被派往航空部國防部門處理技術工作,在研發部門做工程師一待就是五年,從戰斗機的新功能到無人機的生產制作都了然于胸。
她還是GGV在中國投資計劃的全面負責人,與另外兩位著名合伙人童士豪、符績勛一起開拓GGV在中國投資版圖。美國時間2016年3月23日福布斯發布了全球最佳創投人榜單(ForbesMidasList),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瑋是第五次登上本次榜單,也是目前排名最高的在華女性投資人,位居全球女性投資人第二位。2015年李宏瑋獲得了福布斯全球最佳女性投資人的稱號。
在一次媒體采訪中,李宏瑋曾透露:“我永遠不會退休”。她決心一輩子從事投資這個事業,可能到五、六十歲之后,不再飛來飛去,也許自己不再幫別人做基金,但會自己做基金老板,給別人投資。
近日,GGV分享了她在華爾街日報舉辦的Converge大會上的演講。她介紹了GGV在可穿戴設備、交通、以及機器人等領域的投資布局。
以下內容為Jenny演講實錄:
壹
關鍵詞:可穿戴第二代交互
第一個話題是可穿戴設備,可穿戴是完全以人為本的,將人類從頭到腳地“武裝”,我還會討論可穿戴設備如何從第一代進化到第二代。
讓我們從第一代可穿戴設備開始。我標記了很多非常著名的追蹤工具,我從中有意和那些鼎鼎有名的大公司的產品保持距離,因為我希望觀眾能夠對這些來自中國新興公司的創新產品有更多的了解。這些公司也許你沒聽過,但他們是能夠將產業推動至下一個層次的存在。
我認為第一代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使命是多元的。其一是教育用戶和市場。今天當我們說到可穿戴,毋庸解釋任何人都會知道可穿戴是什么,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追蹤獲取你運動時的數據。第一代可穿戴已經發展完善,我會打到6分,許多產品創新驚人、外形酷炫,并進入奢侈品之列。
但我認為令人激動的可穿戴產品將出現在下一代。下一代可穿戴設備將變得“無需穿戴”。“可穿戴”將被改造成沒有存在感的,即時在線,傳感器類型的隨身設備,它能夠追蹤數據也能夠將數據結構化,并據此給予用戶結構化的推薦,讓用戶與環境更好地交互。
如下有很多領域將會實現這種應用,在所有圍繞于AR的討論以及對于GoogleGlass的種種抱怨中,也會給我們掀開一些未來應用的冰山一角。是否能有一種隱形眼鏡直接在你的眼睛上成像投影?事實上這種技術已經開發于中美的研發中心,但如果以0到10考量市場的成熟度,我認為第二代可穿戴技術目前還處于0.5到1的階段,我們依然需要資金來幫助這一領域繼續發展。
貳
關鍵詞:交通效率無人機
交通是我們和環境交互的方式,這里的交通不僅包括路面交通,而且包括太空探索,尤其當我們要談到前沿科技投資的時候。
1、交通創新
在美國,推動交通創新的需求圍繞于時間,勞動力和效率。在中國,這項科技的相似點在于它同樣圍繞勞動力和時間效率。
但在中國情況略有不同的是,中國有一億三千萬的汽車擁有者,每一年有兩千萬的新增車輛。基于我們說到的龐大數據,只有60萬的車是新能源車輛。所以在中國,驅動力會集中在如何在不同距離的交通中選擇相應的綠色環保、智能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你想要從家去到兩公里之外的地鐵站,你可能會選取類似輕量級的移動設備。如果你有關注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你可能會關注到樂視準備推向市場的概念車Faraday。我們也可以看到比亞迪最近剛打入大眾市場的電動汽車。
2、航空運輸
航空運輸也是值得討論的領域。首先我們來談談無人機,無人機分為商業用途和私人用途。我知道你們中有一些人去過深圳,也參觀過大疆。同時也有許多關于無人機的討論集中在亞馬遜在物流上投放的無人機。在中國,相似的討論也在發酵中。電商公司京東最近也宣布了物流配備的固定翼的無人機和旋翼的無人機,他們最近也在上海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進行了展出。
Hovercam,你可以輕松拋飛或者指尖放飛,這完全是一個飛行自拍的無人機。中國消費者非常喜歡在不同場合自拍,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它們允許你折疊,把它放在你的包里,同時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這是一家中國的公司,團隊成員都畢業于斯坦福和卡內基梅隆。
最后一個關于創新迭代的例子就是億航184。中國的公司正嘗試離開自動駕駛汽車,當你可以直接飛向天空的時候為什么要費力適應改變地面的基礎設施呢?億航184的愿景是低緯度的P2P運輸,無人機大到可以承載一個人。最近他們在拉斯維加斯的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也展示了他們的產品。
3、太空探索
三四周以前,中國政府發布了一則消息,他們想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去支持自動駕駛車、機器人以及無人機產業,這部分涉及到人才,知識產權保護,資金,跨境協作還有標準制定,因為在航空領域,標準制定也非常重要。
一提到前沿技術,就不能不涉及太空探索。中國一直嘗試在太空探索領域迎頭趕上,因為在一些太空項目的發展上我們一直落后。其實中國的太空探索最近正在突飛猛進。
如果你觀察了美國的太空項目是如何發展的,你會發現最近美國太空探索的進程其實一直都被互聯網巨頭推動前進。ElonMusk(特斯拉的創始人),JeffBezos(亞馬遜的創始人),這些互聯網巨頭們一直在嘗試將更多技術導入到太空中。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因為不僅僅是政府和研究人員在推動著太空探索領域的發展,而且有來自于互聯網,來自于創業者群體的支持,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非常希望這件事情在中國一樣能夠發生。不管是BAT,還是創業者群體,我都鼓勵你們用更多的時間思考如何支持太空探索。
叁
關鍵詞:機器人消費級工業
機器人技術應用分為消費級和服務業機器人。在這里我列舉幾家中國公司,它們在各個方面都具有代表性。
1、科沃斯
科沃斯在中國家政清潔機器人領域有超過60%的市場份額,在和國際品牌譬如irobot的競爭中也表現良好。在其它領域,比如幼兒教學,一個產品叫做Howareyou可以通過唱歌和講故事等互動讓孩子在教育和學習中參與更多。
2、奇弩(Vincross)
奇弩是一家非常年輕的公司,它的CEO是一位畢業于清華的27歲的年輕人,17歲就畢業于清華。他想要進行的創新是機器人運動。我們在市場上見到的大多數機器人都在使用輪子,但最好的機器人其實是可以走路的。所以HEXA在做的就是模擬真實的運動,使其未來能夠整合到機器人的整體互動中。
3、Rokid(若琪)
Rokid是一家由前阿里巴巴員工創立,總部在杭州。他們想要做的是重新塑造家庭自動化。不管是質量,燈光角度,都有很棒的設計,而且能夠讓你重新管理整個娛樂、燈光系統,它基本上就是中國的另一個亞馬遜echo。
接著就是工業機器人,這是中國另一個擁有優勢的領域。中國在過去20年工業制造的經驗為IOT和其它產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認為他們需要快速學習的不是選擇更多的人進行工作,而是將工業生產的程序從全手動到半自動再到全自動。我想要提及的是中國在2013年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最大的采購者。在2015年,25%的工業機器人在世界范圍內銷售。盡管如此,中國在自動化方面還是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接受曲線仍在其上,我們感受到了向前進的緊迫性。如果你比較機器人的應用空間,每一萬個制造工人中,韓國會使用478個機器人,而中國目前只使用36個。所以這里還存在巨大的成長空間。如果你在開發任何針對工廠使用的國際性制造業機器人設備,不妨考慮中國,它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產品測試的地方。
肆
關鍵詞:生物醫療4D打印
在生物醫療領域,我認為在3到5年之后,這些科技將會互相融合。不僅僅是在IOT和物聯網領域,而是如何跨越生物和醫學去發明新的產品來提高生活質量。這里展示的是一種可以溶解的醫學機器人,你可以在手術中注射進人體,它會在手術結束后自動消失;也可以借助機器人手臂在手術中幫助醫生操作。但是我想重申,如果從0到10打分,在市場成熟度上來說,這些創新現階段只有0.5分。
最后一個非常有趣,我們討論過3D打印,現在有了4D打印。打印出的4D產品基本上也都是由打印機生產的,只不過其中多了一項時間相關性。也就是說這個產品在被打印出來后的一定時間內是可以改變形狀和大小的。我們相信這在生物醫學領域也將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應用。
作為一個過去在中美投資了15年的投資人,我們相信,中國的創新大有希望。我們看見了許多年輕的創業者,他們投入全身心和他們的團隊協作共同創造新奇跡。從工業制造的角度來說,我們有創新的歷史,也有創新的能力。
人們總是討論到創新,創新的一個指標就是在全球范圍內登記的專利和知識產權數量。在2014年,中國在全球申請的數量超越了美國和日本。我認為中國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加強申請的質量,同時將更多產品帶入商業化階段。
更多資訊請關注人機界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