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在開發應用軟件、培養軟件人才、推廣基于國產芯片的應用研發等方面發力,爭取讓自主制造的超級計算機更‘好用’。”8月11日,國家超級計算機無錫中心副主任黃建國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在其看來,使用中國自主芯片制造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技術超前、硬件一流,但還存在應用軟件開發不足、配套人才少的客觀事實。
“相比較基于英特爾芯片開發的眾多應用而言,目前國內支持國產申威處理器的應用還不多。”黃建國坦言,指令系統不兼用,是目前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很多企業現在使用的都是商業軟件,如果要使用我們的機器,基礎的指令就要對方自己去編,一些實力薄弱的單位目前還達不到這個水平。”
圖為“神威·太湖之光”機房
盡管在軟件配套上還尚未完善,但國內各大機構對超級計算機的熱情仍是不減。“神威·太湖之光”正式運行一個多月來,國內外多個應用團隊項目通過使用該系統獲得突破,目前已取得60多項應用成果,比6月獲得“世界冠軍”時增加了20項。相關應用涉及天氣氣候、航空航天、海洋環境、生物醫藥、船舶工程、材料等19個應用領域。
“目前等著排隊做實驗計算的機構、單位很多,我們也在篩選中。”黃建國介紹,使用超級計算機不能“殺雞用牛刀”,一些普通云計算中心就能做的項目,就沒有必要來超算中心做。另外,就是要看這個項目是不是還涉及安全性、有沒有配套的人去編寫源代碼。
“越是難算,就越能體現優勢。”黃建國稱,有一些重大項目正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進行全機測試,比如獲得了“戈登貝爾”獎的三大應用。目前,包括國家氣象局等多個國家專業機構與研究院所都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開展應用研究,并進一步與無錫超算中心尋求全面合作未來。
黃建國打了個比方:“好馬”要配“好鞍”。中國超級計算運算能力成功登頂,駕馭水平也要跟上。黃建國告訴記者,國產超級計算機計算能力強了,就要去考慮它的實用性,要“好用”。下一步,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除了進一步搭建好硬件平臺外,還將用5到10年時間去優化軟件生態,通過與全國各類高校、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去補缺“國產軟件”少的短板,打破無相應配套軟件可用的尷尬。“國外的一些商業軟件擁有龐大的客戶群,如果基于國產芯片的軟件也有著這么多的話,我們就不用受制于國外了”。
“最早人們使用電腦,是進入dos系統,通過敲打代碼實現功能。在這之后,windows將指令圖形化,這樣一般的用戶就不需要再去花很長時間學基礎代碼,也能很快使用電腦了。“‘神威·太湖之光’現在也在做這樣的工作。”黃建國稱,此舉是為讓更多單位、機構在選擇“神威·太湖之光”做實驗時不那么麻煩。
今年6月,國際TOP500組織公布了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最新榜單,使用中國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號”登上榜首。據悉,“神威·太湖之光”使用的是自主中國芯——“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
更多資訊請關注嵌入式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