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投入10億元進行“機器換人”,算得上是巨額投資,但昆山滬光汽車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成三榮沒有絲毫遲疑,三年收回成本,拉動產值增至50億元。
滬光實踐證明,沒有投入就沒有效益。在昆山,既有像富士康、緯創這樣的龍頭企業,也有像豐島電子、達亞汽車這樣的“小巨人”,積極投身“機器換人”浪潮,一場始于設備革命的產業升級蔚然成風。
牽手機器人
流水線上掀起“設備革命”
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昆山企業通過內部加工設備“大換血”,緩解用工荒和技術落后的壓力,以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檔次。
來到豐島電子(蘇州)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仿佛置身未來世界:幾十臺機器人揮舞著手臂,從夾取半成品到鐳雕圖案、照相檢測,再到產品裝配,不到10秒完成一次生產任務。去年,豐島電子投資2億元用于技術改造,年產值將突破10億元。
“機器換人”,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得到了實惠,促使企業在科研、管理等方面進行革新。富士康科技集團自2010年至今已投入約5億元用于自動化技改,采用多功能機械手2000余臺,累計節省人力6000余人,每年實現直接經濟效益3億元。
以制造業立市的昆山經過多年積蘊,幾乎形成了制造業全產業鏈的聚集優勢,而傳統制造業對技術革新的龐大市場需求,也成為加快“機器換人”的關鍵要素。眼下,越來越多企業掀起“裝備革命”,投身“機器換人”浪潮,實現華麗轉身,推動“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轉變。
細算經濟賬
企業趟出“智造”新路
從原料倉庫到生產車間,遍地機器人、機械手、自動化牽引車輛在高效作業,這是滬光公司的車間一景。率先啟動“機器換人”計劃,從小作坊肇始發展到智能制造,滬光公司成為行業翹楚的秘訣藏在機器人身上。
成三榮算過這樣一筆賬:去年投資近億元實施“機器換人”,每年節約人工成本近4000萬元,兩年多收回成本。下轉A2版上接A1版公司計劃3年投入10億元,流水線全部實現智能化,員工控制到1500人左右。成三榮坦言,“機器換人”是制造業的必然趨勢,除了提高精度和效率,也帶來了更多訂單。
在昆山,會變“魔術”的企業不止滬光公司一家。從2013年起,達亞汽車開始加大沖壓自動化生產線的研發力度,目前部分生產線已實現沖壓流程自動化,當年總產值實現近30%的增長,利潤增加10倍多。
日前,滬光公司、華天科技被省經信委評為升級示范智能車間,全市擁有規模較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機器換人”生產線近百條。“‘機器換人’正成為昆企投資熱點,不僅拉動了工業投資,更加速了我市制造業‘智’變過程。”市經信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換出新動能
“機器換人”蔚然成風
“機器換人”奏響轉型發展新序曲。僅在去年,就有富士康、緯創等170多家大中型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完成工業技改投資201.3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龍騰光電、啟佳通訊、淳華科技、聯滔電子、科森科技等一批企業完成技改投資超1億元。
“機器換人”背后,是企業不斷增加技改投入,技術創新主體意識的全面覺醒。走進星派克智能裝備產業園,智能裝備展現的工業之美讓人嘆為觀止。50多款自動化包裝生產線,都是星派克為客戶個性化定制的,涉及食品、藥品、3C產品等領域。“這條生產線是星派克公司為‘灣仔碼頭’設計的,由7臺機器人組成,每分鐘可以包裝70多箱產品。”星派克智能裝備(蘇州)有限公司機械設計部部長秦波介紹。
登峰可造極,半步有乾坤。星派克公司上半年完成銷售超1.1億元,這是“換”出來的新動能,產出的是實實在在的效益。記者從市經信委獲悉,今年列入“十個一批”的150個重點技改項目中,“機器換人”及自動化項目有113個。“趕潮‘機器換人’的背后,是企業不斷投入、不斷追逐的技術革新。”市機器人產業促進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機器換人”本質是以設備更新為載體的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管理創新,可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