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地震勘探的資料采集儀器儀表自動化技術展望

時間:2008-11-04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中國地震勘探工作雖然比發達國家開始的晚,但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地震采集的絕大多數裝備不僅能自己制造以滿足國內地震勘探的需要,而且還打入國際市場,中國的地震采集技術水平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返回地面的地震波攜帶著很多與地層性質有關的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就可以知道地下地層的高低起伏情況,它們是硬地層還是軟地層,其厚度如何,孔隙中所含的是石油、是天然氣或是水,等等。要得到這些陸續從地下返回的地震波并將其展示出來絕非易事,這首先需要到野外將這些信息采集回來,也就是野外地震資料采集。   地震資料采集包括測量→鉆淺井孔埋炸藥(在使用炸藥震源時)→埋檢波器→布置電纜線至儀器車幾個工序。測量的任務是定好測線及爆炸點和接收點的位置。鉆井的任務是準備好可下入炸藥的淺井,埋炸藥就是向井中放入炸藥,以在爆炸后產生出地震波。地震波遇巖層界面反射回來被檢波器接收并傳到儀器車,儀器車將檢波器傳來的信號記錄下來,這就獲得了用以研究地下油氣埋藏情況的地震記錄。   地震資料采集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采集設備的進步上。早期的地震儀器采用電子管元件,體積大且笨重,用照相的方法將地震波在地下的傳播過程用多條線記錄在相紙上。這些線時而雜亂無章,時而又呈一條條一起向上跳(稱波峰)和一起向下跌(稱波谷)的曲線。這些線組成光點地震記錄。在記錄上,人們只能惟一利用地震信號的反射時間,由手工畫圖以推斷地下簡單的構造形態。運用這種方法,我國曾發現克拉瑪依油田和大慶油田。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地震采集設備引入電子計算機,當時制造的模擬磁帶地震接收儀雖然應用時間不長,但它的可重復性觀測為多次覆蓋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多次覆蓋就是對地下同一地段由只進行一次觀測的單次觀測技術變為進行多次重復性觀測的多次觀測技術。這項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地震資料質量及解決地質問題的能力。在這個時期發現了華北的任丘油田和渤海灣等油田。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數字記錄接收儀,采集方法上除繼續延用多次覆蓋技術外還開發了提高勘探準確性的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在此期間,除擴大了渤海灣油田的儲量外,還發現了新疆塔里木的大氣田。   現在,采集設備開始采用遙控、遙測、多道(現已發展到千道以上)地震儀。采集方法除采用三維地震及更高覆蓋次數觀測的方法外還開發了能更好地解決復雜構造等地質問題的高分辨率和橫波地震勘探技術。   目前,海洋地震發展也很快,已全部采用非炸藥震源進行工作,勘探精度也隨著衛星導航系統及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而大為提高。   中國地震勘探工作雖然比發達國家開始的晚,但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地震采集的絕大多數裝備不僅能自己制造以滿足國內地震勘探的需要,而且還打入國際市場,中國的地震采集技術水平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