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工業創新需要“能工巧匠” 激發青年“工匠”斗志

時間:2016-08-0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們既定的戰略目標,能否建成關鍵是人才。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們既定的戰略目標,能否建成關鍵是人才。然而一談到人才,人們往往想到的是那些高學歷、高大上的科研“大腕”。事實上,無論是“兩彈一星”、還是“神舟”飛船和高鐵,每一項高科技成就,無不是通過眾多高技能人才的雙手實現的。在全球新的產業變革的當下,我國企業也迫切需要具有精湛操作技藝的“能工巧匠”來支撐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但數據卻有些令人憂心,我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僅為26.3%,即使在上海這樣工業發達城市也僅為30.2%,與歐美發達國家超過40%的占比相去甚遠。建設創新型國家,“工匠”“巧匠”斷然不可缺少,高技能人才亟須加速培育。

首先,從提高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入手,改變對“工匠”人才的偏見。其實,這幾年我國一些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出現了“新藍領收入秒殺眾白領”現象,那是因為諸如數控多軸加工等技術領域的“高端藍領”缺口極大。“高端藍領”的嚴重缺乏,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設備更新和產品升級,導致一些企業出現“用世界一流設備、加工二三流產品”的尷尬狀況。然而在現實中,社會大眾對于技術工人仍然存在偏見,學生及其家長在升學擇校時很少優先選擇職業學校。盡管有的省市出臺了一些人才扶持政策,但對技術人才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及科研人員。因此,各級政府在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同時,應當采取切實措施,增強其崗位吸引力,轉變人們的擇校觀和擇業觀。

其次,營造良好競爭氛圍,激發青年“工匠”斗志和自信。曾幾何時,在企業職工中間總充滿著“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如今的社會各種誘惑多了,難以讓人保持“定力”。但作為政府和企業,應當有責任營造氛圍,通過舉辦類似“技術大比武”、技能競賽等活動,為工匠們創造相互切磋機會,在競爭中提高技藝。同時,通過在比賽競爭中“頻頻亮相”,增強榮譽感和自信心。激勵更多的青年工匠回到車間數控機床前潛心鉆研、磨練技藝,培育永不言敗的勁頭和追求極致的情懷。

再次,建立現代學徒制度,使工匠技藝和精神得以傳承延續。如果說科技人員是制造業的“頭腦”和“靈魂”,那么能工巧匠則是實現創新想法所需的靈巧“四肢”。類似于熱處理火候的控制、合金配比的拿捏等技能,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要掌握這些技藝,學徒制是最有效的傳承方式。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制度設計,采取經濟和精神多種獎勵手段,引導師傅在徒弟面前多“露一手”,并鼓勵恢復過去師徒之間如“父子”般的感情紐帶,讓更多老師傅愿意為徒弟傾囊相授。

還應注意宣傳引導策略,吸引青年立志爭當“大國工匠”。不少媒體的宣傳僅停留在新聞報道和勞模表彰層面,距離90后、00后的“新新人類”實在太遠,“接地氣”顯然不夠。參天大樹畢竟是從幼苗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理應成為宣傳“工匠”的重點目標人群。國外不少媒體把對“工匠”的宣傳融入動漫和綜藝娛樂類節目的制作中去,最近火遍了微信朋友圈的“矛盾大對決”,講的是77家企業間最硬金屬和最強鉆頭的對決,枯燥專業的技術競賽居然被網絡演繹得如“跑男”般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這樣的做法值得借鑒。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械傳動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