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體育用品巨頭阿迪達斯宣布將會把生產線移回歐美等消費地,阿迪達斯CEOHerbertHainer表示將會利用機器人來進行生產。
而這些移回歐美地區的生產線,原本屬于中國的代工廠。此前阿迪達斯等制鞋廠曾為了降低制作成本,將生產線轉移至中國、韓國以及東南亞地區,但現在情況正在改變,HerbertHainer表示,在人工費用較高的德國,現在他們可以用較少的人員實現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生產。
這也意味著,來自德國的機器人,開始與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的工人搶奪飯碗。
阿迪達斯在今年5月曾經透露將會在德國啟用一家名為Speedfactory的機器人工廠,這家工廠能夠利用智能機器人進行生產工作。
Speedfactory工廠由德國自動化公司OechslerMotionGmbH來負責運營,在產能、精準性以及設計能力上相比人類工廠會由較大的提升。當然,為了保證質量,阿迪達斯表示仍然會派160人左右的人類團隊協助機器人進行生產,并對質量把關。
無論人們愿不愿意,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流水線工作正在被機器人所替代,那些重復、機械化的工作,正在成為第一波被機器人接手。
但也許未來不僅僅是這些流水線工作,日前,美國調查公司麥肯錫對超過800個工作崗位的2000多種工作活動進行了分析,從工作所需的時間、技能、自動化成分等因素來分析該工作被機器人替代的可能性。
報告指出,在制造業中,有59%的工作能夠進行自動化,而能夠被自動化的工作中由90%的工作都能夠由機器人從事,這類工作就包括上面我們所說的阿迪達斯工廠中制鞋的部分工作。
其他行業,在食品和住宿等服務業中,73%的工作活動能夠被自動化;零售業中,53%的工作活動能夠被自動化;在銷售活動中,47%的工作活動能夠被自動化;在圖書管理、會計和審計工作中,86%的工作活動能夠被自動化的傾向。
正因為被自動化可能性越高的工作越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那些需要創意、情感、工作內容多變、要求有較高工作技能的工作則不容易被取代。麥肯錫報告也給出了一些類似的工作,比如教育培訓工作、醫療工作,以及知識性、管理性的工作。
但我們也不用太擔心,畢竟,機器人真正全面取代人類工作還會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段。目前來說,大多還是巨頭型企業嘗試使用機器人進行生產工作,畢竟機器人的制造成本、部署成本、學習成本等都還是機器人全面取代人類工作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