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要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最大的潛力和希望在工業,工業必須繼續扛大旗、挑大梁。”201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闊歷史背景下,在廣西改革開放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召開全區工業發展大會,立足區情,重新審視廣西工業發展戰略,對全區工業發展重新謀篇布局,提出在新型工業化主戰場上打好“主動仗”、打出“漂亮仗”。
3年過去,回望征程,有轉型之苦、變革之痛,有突破之喜、成長之樂。全區各地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在不斷追趕和進擊中,改造并重塑傳統動能,孕育和催生新興動能,工業根基在筑牢,產業布局在完善,企業實力在增強,經濟活力在迸發。
“1131工程”拉開工業重構序幕
新世紀以來,廣西經濟總量得以連續1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主要得益于工業。2013年8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全區工業發展大會,提出深入實施“工業強桂”戰略,強力推進工業跨越發展“1131工程”,即:“2013年至2015年,突出抓好1000項投資超億元的重大工業項目,重點打造100個以上工業園區,培育發展3000家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重點企業,新增100萬個就業崗位”,并印發自治區《工業跨越發展“1131工程”實施方案》。
系列政策組合拳相繼打出:突出項目策劃,累計謀劃1000多項帶動性強、關聯度大、發展前景好的項目,總投資額近2萬億元;實施工業結構優化調整振興、深化開放合作、工業布局優化、項目建設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發展、企業培育提升、創新驅動引領、產城互動發展、企業人才培養引進和工業富民等“十大行動計劃”。
各地工業轉方式、調結構風起云涌,促進產品優化、結構優化、布局優化,推動產業融合發展、集聚發展、集群發展,進一步提升工業貢獻能力、競爭實力、發展潛力。廣西工業由此拉開重構序幕。
2015年,“1131”工程目標實現:3年間,全區重點推進1068項億元以上工業項目,項目總投資1.32萬億元;工業園區118個,實現縣(區)全覆蓋;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工業企業3082家;新增就業崗位100萬個左右。廣西新型工業化取得長足進步,工業占全區GDP約40%,貢獻了約46%的財政收入,支撐全區約40%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帶動全區70%以上的就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至50%左右,拉動廣西經濟總量穩居全國前18位,躋身西部前“五強”。
傳統產業在創新中轉型升級
在廣西的工業盤子中,傳統產業是大頭。2015年,廣西規模以上工業全部14個產業大類中,傳統產業占比超過80%。廣西工業10個千億元產業中,有9個是傳統產業,且大部分面臨產能過剩和節能減排的雙重壓力。這些傳統產業如何在新常態、科技進步革命的浪潮中完成升級,是一個大課題。
“要充分利用市場、能源、資源、環境等倒逼機制,推進兼并重組、嫁接改造,千方百計把鋼鐵、有色、建材、食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做強,著力拉長產業鏈、做深精加工、提升附加值、提高科技含量,形成上、中、下游產業銜接配套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根據工業發展大會部署,廣西傳統優勢產業在奮進中調整,在創新中轉型,繼續扮演經濟支柱角色。
鋁工業在廣西工業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因世界鋁行業低迷、國家化解淘汰落后過剩產能、調整鋁工業結構,廣西鋁工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問題。但廣西的優勢和機會并未喪失:廣西有很多鋁業大省無法比擬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已形成上游開采、中游冶煉、下游加工的較為完整的鋁產業鏈,國內僅少數省區具備此條件;在去產能的大背景下,國家仍然支持包括廣西在內的、具有水電優勢、資源富集的西部地區合理有序建設有色金屬工業基地;且廣西鋁土礦總儲量占全國總量的一半,排名全國第一。
工業發展大會后,廣西在優化鋁工業產業布局、拉長產業鏈、做深精加工、提升附加值、提高科技含量上動足了腦筋。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通過技術改造和科技攻關,鋁合金大規格鑄錠、航天用超大規格鋁合金鍛坯等產品達到行業領先水平,鋁制產品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業、工業制造業、建筑業等各個領域。距離南南鋁加工25公里外的廣西源正全鋁車身新能源汽車2015年下線,其所用的鋁板正是來源于南南鋁加工。節能環保的公交車受到市場歡迎,廣西源正公司今年目標訂單1000輛,現在已超400輛,產值約10億元。
廣西汽車產業多年來以附加值較低的微型汽車和多功能乘用車為主,近幾年積極向新能源汽車領域進軍,觸角延伸至中型轎車、運動型多用途車、多功能乘用車等高端產品領域。盡管汽車市場競爭慘烈,但創新和轉型,讓廣西汽車業在“紅海”中挖出了一片新“藍海”。上汽通用五菱推出的產品屢屢成為業界爆款。至2015年,上汽通用五菱連續10年穩居國內微車行業“老大”位置。在整車高速發展的帶動下,廣西汽車產業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格局。2015年,我區整車產量僅次于重慶、上海和廣東,躍居全國第4位。
建材行業中的水泥行業在2009年以前,主要以中小立窯企業為主。近幾年,我區通過招商引資以及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和優化結構,新型干法水泥產能占水泥總產能的95%,新型干法水泥產量9100萬噸/年,占水泥總產量的96%。2015年,廣西水泥產量增速排在全國第三位,是全國同比增長的8個省區之一。
3年間,廣西工業有九成資金投向重大產業升級、產品結構優化、裝備水平提升、產業鏈延伸等項目,傳統產業在創新中持續轉型升級。
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動能初成
全區工業發展大會后,廣西既著眼打牢基礎,又著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孕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子信息等一些新興產業強力崛起、異軍突起,成為廣西工業發展新的動力源。
在廣西北海三諾智慧產業園內,音響、電腦主機、注塑等生產車間一派繁忙,各種造型的零部件經過一條條流水線,變成了一款款時尚靚麗的電子產品。近幾年,北海市“緊抱”電子信息產業,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保持專注發展的定力,鎖定目標,久久為功,電子信息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2015年,該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到1034.8億元。
北海、南寧、桂林“3小虎”及梧州、賀州、欽州、玉林、柳州等“小小將”的齊齊發力,讓廣西電子信息產業從“無本之木”到“欣欣向榮”,2014年產值達到1600億元,成為我區第10個千億元產業,201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954億元。
包括電子信息產業在內,近幾年,廣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重要進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超過500家,7N01鋁合金大規模鑄錠產業化,軌道交通、純電動汽車、全鋁車身新能源汽車、光電集成、鋰離子動力電池等一批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有色金屬新材料、高性能稀土新材料、錳基新材料、核能、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利用、生物制藥等領域取得突破并形成一定競爭新優勢,對廣西工業長遠發展起到重大引領作用。
工業園區力促產業集聚發展
近3年的廣西新型工業化戰場,產業布局在優化,產業集聚在加強,企業個子在變大,工業園區的聚集效應拉動、延伸產業鏈,成為工業增量的生力軍。
工業發展大會后,廣西進一步調整產業布局,更注重布局明晰、抱團集聚、彰顯特色、協調發展、共同繁榮。數年時間,北部灣經濟區工業集群發展態勢強勁,石化、鋼鐵、核電、電子產業、糧油及海產品加工等基地建設加快,增速高于全區平均水平;桂西資源富集區特色產業發展成果喜人;桂中經濟區仍是鋼鐵、汽車、機械三大產業的中堅力量;桂北經濟區傳統優勢工業產業繼續發展壯大;桂東經濟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成效突出,成為電子、建筑陶瓷、金屬制品、水泥、印刷包裝等產業的重點承接地。
產業加速向園區集聚。2015年,超100億元園區由2012年的16個增加到52個,超500億元園區有9個。其中,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年產值超千億元產業園區。柳州汽車產業基地、玉柴內燃機產業基地、百色鋁加工產業基地、北海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逐步形成。
工業園區力促骨干企業持續壯大。2012年底至2015年底,廣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5190家增至5421家,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由2407家增至3082家,100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由12家增至27家。“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工業發展新格局漸行漸近。
對標“中國制造2025”尚需繼續突圍
盡管廣西工業發展格局實現大變樣,但對標“中國制造2025”,廣西仍要繼續突圍。
從數據分析看,廣西工業企業抗風險能力低:2015年,廣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5421家,占全國的比重僅1.4%,工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大中型企業增長乏力;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全區的比重仍高達37.3%,高技術產業占比不到全區的五分之一。這些說明,廣西工業經濟粗放型特征依然明顯,對資源的依存度較大,抗御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的能力較弱。
“十三五”期間,廣西工業要成功突圍和破局,應用好、用活、用足國家給予的政策,鼓勵創新、支持創新,敢于出新招、出實招、出硬招,繼續調結構、提質量。
更注重區域平衡協調發展。北部灣經濟區應發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經濟增長極;桂西資源富集區通過產業技術合作,走有特色的經濟轉型道路;西江經濟帶可發揮西江黃金水道的優勢,承接產業轉移。
更注重自主創新。繼續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支持力度,加速提升工業設計創新能力,加快推動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鼓勵以技術創新能力強的骨干企業為龍頭,帶動和促進相關產業鏈上各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普遍提升。
重點對標“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選擇一批有較好基礎、較大市場前景的產業加大扶持力度。先進制造業可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高端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農機裝備、通用航空等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考慮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石墨烯等新材料以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構建具有更強競爭力的廣西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械傳動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