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西安主持召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座談會,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會上表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督查報告作出批示,要求嚴肅懲處騙補行為并完善相關制度。
某種意義上,這標志著一度讓行業“風聲鶴唳”的新能源騙補清查行動終于告一段落。此次“嚴打”對于肅清市場大環境可謂意義重大,而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公共交通領域新能源車使用率低等問題也仍舊待解。在補貼退坡大幕拉開之后,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政策和機制將如何改進?這一核心問題顯然到了急需解決的時候。
補貼推動高增長幾乎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很大程度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是靠著持續不斷的利好政策和財政補貼在推動。督查報告顯示,2013~2015年,中央財政共撥付補貼、獎勵資金284.44億元。其中,2013~2014年實際發放購置補助資金101.9億元,14個省市獲得中央財政充電設施建設獎勵7.7億元;2015年預撥購置補助資金175億元,地方財政2013~2015年撥付補助資金合計200多億元。
在中央、地方兩級政府財政補貼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迅猛,與下行壓力巨大的宏觀經濟形勢和國內汽車市場整體微增長的新常態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4.04萬輛,銷量33.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其中,純電動車型產銷量分別完成25.46萬輛和24.75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為4.2倍和4.5倍;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產銷量分別完成8.58萬輛和8.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9倍和1.8倍。截至2016年5月,全國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62.8萬輛,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
這種增長速度可謂非常驚人。記得2012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發布并提出“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的目標時,行業內外幾乎都認為該目標不可能實現,因為從2011年到2014年的4年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加起來才剛過1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也曾在2014年初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表示,2015年的完成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目標是“不現實”的,“基于現在市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能在2015年年底之前銷售20萬輛新能源汽車已是很不錯的成績。”
然而2015年國內汽車市場遭遇寒流突襲之時,新能源汽車卻出現了銷量井噴。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為37.90萬輛,同比增長4倍,尤其是最后兩個月產銷量均超過15萬輛的爆發式增長,遠超行業預期。按此計算,從2011年到2015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經近45萬輛,雖然離50萬輛的目標還有差距,但這已經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也就是說,50萬輛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居然差點就完成了。
重拳出擊騙補與違規謀補浮出水面
不過新能源汽車這種可以說是“異常”的高增長,引發了業內外不少關于數字“注水”的質疑。2015年末,有行業媒體曝出新能源汽車騙補的新聞,一石激起千層浪。
2016年1月,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騙補清查”工作在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主導下廣泛展開。2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當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明確要求打擊“騙補”行為。3月11日,工信部官網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表示工信部將建立汽車生產企業信用數據庫和違法違規企業黑名單庫,違法違規失信等汽車生產企業將會被工信部列入黑名單。3月21日,工信部部長苗圩透露,已發現一些企業存在新能源車騙補行為,政府將對這些企業嚴肅處理,而對已經下發的補貼,如果存在騙補行為,要“扣回來”。
一系列的清查整治,讓整個汽車行業風聲鶴唳,各地方政府今年的新能源補貼政策也相應延遲出臺,幾乎所有新能源企業上半年都暫停或減少了新能源汽車的接單和生產銷售,觀望形勢發展。
7月6日的座談會上,雖然沒有透露存在騙補、謀補行為的企業名單,但無疑標志著騙補核查已經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督查結果中,除騙補外還提出了“違規謀補”概念。騙補和違規謀補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車輛未達到推廣標準甚至未生產,違規取得牌照騙取補貼;第二,車輛符合規定,但賣給關聯企業而非終端用戶,未達到補貼條件提前謀取補貼;第三,車輛賣給終端用戶,但在獲取補貼后大量閑置,造成財政資金嚴重浪費。
馬凱要求,對騙補和違規謀補兩種行為都要從嚴處理,視情節不同采取的處理措施包括:取消財政補貼資格、追回補貼資金、罰款、取消汽車生產資質、將問題車型從推薦車型目錄中剔除等。
“出現騙補行為是生產企業受利益驅動,但監管部門也存在漏洞,涉嫌失職瀆職人員也要根據規定進行處理。”馬凱強調,騙補行為是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添亂,抹黑”。
新能源發展問題待解地方保護主義泛濫
根據業內人士的分析,督察報告中提出的三種騙補和違規謀補方式,第一種是最嚴重的,屬于典型的騙補,這類企業未來估計要將問題車型從推薦車型目錄中剔除,甚至取消汽車生產資質,參與騙補的地方相關協助辦事人員也必然會被處理,打擊力度可謂最大;第二種屬于違規謀補,在追回補貼資金和罰款之后,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可能影響不大;而第三種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應該最為輕微,或許會視情節追回補貼資金。
而除了騙補和違規謀補外,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督查也揭開了產銷量快速增長背后存在的公共交通領域新能源推廣車輛使用率不高和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
在私人市場啟動前,公共交通領域一直是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主力軍”。督查報告顯示,2013~2015年,公共交通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24.6萬輛,占同期總量的一半左右。但該領域不同程度出現“先突擊集中買車,再找最終用戶”的情況,導致部分已售車輛閑置,包括6~8米純電動公交客車;新能源出租車及小型物流車也同樣存在閑置不用和實際運營效果不理想等問題,此前已有多地媒體報道過純電動出租車司機因為車輛續航里程短而冬夏不敢開空調、找充電樁困難、充電排長隊耗時久等窘境。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推廣中地方保護主義泛濫的現象也被詬病已久。據悉,多數新能源推廣應用試點地方政府均推出配套財政補貼政策。督查報告指出,部分地方政府明文規定補貼本地產車輛,推行“小目錄”,在備案時要求企業必須采購本地產零部件,或者要求外地企業在當地設立公司,對充電基礎設施進行保護,對實際工作設置障礙或拖延辦理。這些行為令企業無所適從,并且不得不“以投資換市場”的方式重復建設產能。
此次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會同工信部一共梳理出了12個城市制定有19條地方保護措施,然而地方保護主義的根源在于地方與中央的稅收分配不均衡上,從這一點來看,破除地方保護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措施。
與此同時,地方保護盛行導致的不公平競爭和市場割據,也造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散亂”現象。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過于分散,新能源制造企業數量多,水平參差不齊。具體來看,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30多萬的銷量中,新能源乘用車占三分之二以上,有至少19家企業參與競爭;而商用車領域12萬輛左右的銷量,僅客車企業就有10家以上。這意味著,去年30多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總量至少被40多家企業分割。督查報告更顯示,目前列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目錄里的車型共3411款,但產量達到1000輛以上的未超過100個;其中,227個乘用車車型中,產量在1000輛以上的只有43個。
照這種形勢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雖然全球第一,卻難以誕生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對于提升整個新能源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也不利。
利空出盡是利好補貼替代政策方可治標
證券市場有句話叫做“利空出盡是利好”,某種意義上,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督查工作的結束,對于今年上半年基本上在觀望態度中沉寂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是“利好”。
首先,受到此次核查影響而延緩的2015年新能源汽車財政補助資金發放,將再度開啟。財政部副部長劉昆在此次座談會上表示:“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分為預撥和清算兩部分,2015年中央財政預撥工作早已完成,但清算工作受到核查影響有所延緩,現核查完成,清算工作繼續進行,待工作完成補貼將盡快發放。”劉昆還稱,財政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產生了重大推動作用,在對騙補行為嚴肅查處的基礎上,今后仍將總體保持補貼政策連續性。
去年發布的《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已經奏響了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前奏,而受督查工作的影響,今年各地方政府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出臺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延后。目前看來,大部分已經出臺地方補貼政策的省市今年都還沒有出現大的變化,以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為1:1居多,只有個別省市下調了地方補貼額度。對于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而言,無疑是心里的大石頭落了地。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推廣的制度改進和完善在此次座談會上也被提上議程。馬凱在會上指出,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修訂完善之后,“不能再出現騙補現象”。他要求有關部委盡快出臺替代財政補貼的機制和政策,其中就包含了此前業內熱議的平均油耗法規與積分交易機制。
實際上,無論是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騙補和違規謀補,還是地方保護主義泛濫,根源還是現行的新能源財政補貼機制和政策存在不足與不合理之處。而采取平均油耗法規與積分交易機制的組合,既能減輕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破除地方保護,又能戒除汽車企業對于政府補貼的依賴,還能刺激企業研發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促進行業的優勝劣汰和公平競爭,可謂一石三鳥,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新能源汽車產品私人消費市場的打開都是極大的助力。
總而言之,國家對新能源汽車領域騙補和違規謀補的督查與后續的嚴肅處理,將整治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種種亂象,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為未來新能源車發展創造干凈的環境。更為重要的是,以平均油耗法規與積分交易機制的組合政策替代財政補貼政策的工作推進,對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持旺盛活力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