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廣闊 但800多家機器人企業多為代理商

時間:2016-07-1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0年,全球有500萬個工作崗位可以實現自動化。花旗銀行和牛津大學預測,中國77%的工作都有被機器人代替的可能,“被替代率”高居全球第二。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0年,全球有500萬個工作崗位可以實現自動化。花旗銀行和牛津大學預測,中國77%的工作都有被機器人代替的可能,“被替代率”高居全球第二。

與此同時,在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6萬機器人只占了該公司130萬勞動力大軍的一小部分,至少現在還很少有人能夠預知即將來臨勞動力市場革命的規模有多宏大。

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16版)》(以下簡稱《白皮書》),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保持世界第一,達到6.6萬臺,約占全球銷量的1/4。

中國市場正成為中外機器人廠商的必爭之地。

從“搬運碼垛”到“拋光打磨”

你見過機器人的舞龍表演嗎?在CIROS中國國際機器人展覽會上,8臺機械臂組成的“雙龍戲珠”頗為靈活的表演吸引了很多觀眾,這是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安川電機展出的“門面”。在“雙龍戲珠”一邊,一個機器人正在做甜筒,不少觀眾已經排起了隊,打算嘗一嘗機器人的手藝。

與日本廠商帶來的先進機器人相比,目前國內機器人行業的技術水平已經從四軸提升到了六軸。“和四軸機器人相比,六軸并聯機器人可以在平面上做三維搬運動作,自由度更高。”知名國產機器人廠商新松機器人高級工程師劉林告訴《IT時報》記者。

劉林為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在數碼制造領域,手機外殼打磨時需要為很多圓弧圓角打磨,四軸機器人無法完成這樣的工作,六軸并聯機器人可以做到。記者看到,新松六軸并聯機器人能夠不斷拼寫“welcome”字樣,寫出的字體端端正正,寫完立馬用板擦擦掉。

“從應用領域來說,四軸機器人主要是在物流領域,做一些快速搬運的工作。六軸并聯機器人則主要應用在電子裝配領域,比如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廠,做電子元器件的裝配打磨拋光工作。”劉林介紹。

事實上,在海爾、美的的無人工廠里已經有不少六軸串聯機器人的身影。據劉林介紹,“六軸串聯機器人主要完成一些搬運、碼垛的工作,串聯機器人負載大,適合大范圍搬運,但是對手機代工廠來說,并聯機器人更適合,因為并聯機器人適合小件、快速搬運的工作。”

看來,六軸串聯機器人適合做冰箱、空調;六軸并聯機器人適合做手機、智能硬件。

據介紹,目前新松六軸并聯機器人還屬于前期小批量推廣階段,沒有大規模量產。每臺價格在十幾萬到二十幾萬之間浮動。

在機器人產業中,上述六軸機器人并非新寵兒,七軸柔性多關節機器人因為身姿小巧、具備碰撞檢測功能,且能靈活躲避障礙等特征,成為應用前景最被看好的工業機器人。

“不管是三軸、四軸、六軸機器人,在工作的時候都需要有防護架甚至是柵欄將它們和人隔開,因為它們工作的時候看上去比較‘危險’,七軸柔性機器人則不會有這種困擾。”新松銷售工程師徐兆猛向記者表示,目前為止,業界尚無七軸柔性機器人的規模應用先例,因為應用場景沒有那么明確,“只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跟人更接近了。”

800家廠商大多只代理沒產品

在上半年舉行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介紹,初步統計,目前國內涉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了800家。相關數據顯示,國內的機器人園區也超過了40個,整個機器人產業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

然而在這種欣欣向榮背后,國產工業機器人自身卻存在核心零配件主要依賴進口、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以及競爭力薄弱等痛點。

“國內的工業機器人起步晚,競爭力比較薄弱,800多家機器人企業里面,大多數都是一些代理商,代理國內外的機器人產品,真正能拿出自己產品的,不到100家,這100家里,真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器人企業不到60家。”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羅軍在接受《IT時報》記者采訪時坦言。

剛剛從英國、德國考察回來的羅軍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中,除了生產機械臂、機械手這些產品,像高端的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基本要依賴進口,“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整個產業鏈我們都不占優勢。”

在羅軍看來,全球的工業機器人都處在機器人1.0時代,“機械臂、機械手只能說是一些自動化的機器,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是‘機器人’,其中‘人’就是指的人工智能。”

隨著國外互聯網企業加大對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的投入,機器人2.0時代正在形成。在資深機器人從業者看來,以后機器人要和人工智能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人和機器的良好協作,讓機器變得更加聰明,讀懂人的語言。

中國廠商最缺“經驗”

數據顯示,全球制造業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由5年前的50臺增加到66臺,其中工業發達國家機器人密度普遍超過200臺,國內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臺增加到36臺,預計到2020年,國內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在80萬臺以上,機器人密度達150臺以上。在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里,電子及食品行業是應用增速較快的領域。

以富士康為例,2010年開始,這家在人們印象中擁有無數條生產線和工人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便開始布局自動化,用工業機器人取代工人。近年來,浙江、廣東等東部、東南部經濟發達地區也越來越多地開始出現機器人替代人力的現象,“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產業轉型升級,用機器人代替人做重復性勞動是必然趨勢。”羅軍表示。

在企業旺盛的需求面前,中國的工業機器人應用成了一個巨大的新藍海。不過垂涎國內這塊巨大藍海的不僅僅是本土企業,國外的老牌機器人巨頭們也“虎視眈眈”。《白皮書》顯示,目前國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基本被外資企業占據,四大巨頭(瑞典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德國庫卡)產品的中國市場占有率在70%左右。

國產工業機器人在應用市場的突圍看起來遍地荊棘。據劉林介紹,新松研發六軸并聯機器人對準了國內手機代工廠無人化的趨勢,雖然目前已經做出了相對成熟的六軸并聯機器人產品,但是他對未來的應用前景依然有些憂心,“做一個精度高、操作更靈活的機器人很簡單,難的是工藝和生產的問題,應用層面的實踐經驗不足。”

新松機器人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鄒風山則表示,和國外工業機器人相比,國內的優勢一開始是價格有相對優勢,“但國際廠商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未來這不會是我們的優勢。”

在鄒風山看來,對本土企業來說,最好的優勢在于為本土化企業提供一些定制化服務,根據市場需求的更改升級,而國內工業機器人主要的問題在應用上,別人十幾年的經驗積累很多,國內企業積累欠缺,“以柔性機器人為例,我們能在研發層面上做出來,但應用范圍還不是很明確,目前的應用場景也比較模糊,對應用工藝的了解不夠深入,這一點是我們和國外品牌競爭時的一個劣勢。”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