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古今還是中外,就業不僅對就業者個人,甚至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貧富差距拉大、失業導致的社會變革、政權更迭層出不窮,就業,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當前,在工業4.0與智能制造概念被炒的沸沸揚揚之時,如何塑造良性就業鏈成為社會持續和諧發展的關鍵。
近日,在美國2016年提交給總統的報告中,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估計大約83%時薪低于20美元的工作將會被自動化。
作為全球智能制造程度最高的國家,美國的企業即是世界上最高產的生產者,又是世界上最熱衷技術的消費者,所以即將到來的數字革命的許多影響很可能將首先在美國顯現。管中窺豹,美國的制造業及就業政策,可為我國推動落實“中國制造2025”提供參考借鑒。
面對以互聯網與信息產業驅動帶來的新一代制造業產業升級浪潮,美國政府通過主動引導進一步強化本國的制造業競爭優勢。從2010年制造業振興方案,到2012年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美國已經搶先開始優化自身的資源配置,通過政策導向引導社會與企業的研發資源,搶占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制高點。
以工業4.0和智能工廠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概念正火遍全球,在歐美等制造業發達區域,這一技術浪潮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更多驚喜。比如說,帶來這一技術浪潮的基本構造模塊會繼續快速發展。處理、內存、帶寬、傳感器和存儲的成本會繼續指數式下降。
云計算將使這些資源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按需分配。數字數據只會變得越來越普及,讓我們可以運行實驗、測試理論和進行規模越來越大的學習。而且全世界數十億人的互聯程度也正變得越來越高;他們不僅將接入全世界的知識(其中大部分是免費可用的),而且還將擴展和混合這些知識。這意味著全球的創新者、企業家和極客的數量都正在快速增長,這將帶來潛在的突破。
智能制造是把雙刃劍,它在解放人力勞力、提升生產線精準度、增強生產效率的同時,“機器換人”而導致的大規模失業的擔憂也是甚囂塵上。
事實上,這種擔心有點庸人自擾、杞人憂天。即使智能機器能證明像電氣化、內燃機、蒸汽機一樣具有變革力,那也是處于早期階段。新科技將為擴大生產力創造更多機會,而且財富也將流向勞力市場。
這種影響力在以嵌入式系統和工業以太網為代表的計算機領域得到了最好印證。目前,通過學習大量樣本、識別相關模式和將它們應用到新的樣本方面,計算機已經能在一系列的任務上實現人類水平乃至超人水平的性能表現,其中包括:識別路標、解析人類語音、識別信用欺詐、為不同條件下材料的行為方式建模等等。
無論如何,對全球經濟而言,智能計算機的興起可以且應該是好消息。它將帶來巨大的物質繁榮、更好的健康以及其它尚不能預見的好處。但廣泛的共同繁榮并不是自動到來或不可避免的。在機器新時代,需要人類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綜上,智能制造時代,機器與人總是雙輪驅動,“作用”與“反作用”制造業上中下游每一個生產環節,從而形成一條完整高效的生產供應鏈,“以人為本”終究是提高制造業自動化程度的核心,而我們目前要做的,就是如何在大的就業環境下,學會如何與機器完美對接、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