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能制造穩居熱門話題榜單前列,現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制高點,說到底這無非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經之路。何為智能制造,一大波的專家學者都給予了五花八門的解釋,而大Z看到“智能制造”這四個字的第一瞬間想到的便是智能工廠。
智能工廠
智能工廠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歐美國家提出,他們認為流程工業實現智能工廠由商業智能、運營智能、操作智能三個層次組成,而離散工業由于在底層制造環節由于生產工藝的復雜性對智能化要求很高,投資量也大。不管是流程工業還是離散工業的智能工廠的最終目標應該都是生產車間無人化。
就在6月下旬,由沈陽機床集團孵化建設的我國首批智能工廠,分別在湖北省十堰市圣偉屹公司和襄陽軸承廠相繼建成投產。據大Z了解,湖北省十堰市圣偉屹公司的智能工廠是這樣的:該公司投入80余臺I5智能機床和機器人建構的車間及體驗中心,借助于智能機床的無線互聯功能,管理者利用電子大屏幕、手機等終端,實時查看、管理每臺機床的生產運行,工人們利用I5智能化人機交互系統,輕松操作機床,有序加工一件件汽軸承、模具殼體等汽車零部件。在襄陽軸承廠是由100多臺I5智能機床整合建構的智能工廠,實現了機床設備的智能操控,而且利用WIS車間系統對制造全過程實現了智能化管理。
智能機床為企業帶來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據了解,在建設智能工廠新廠區中,襄軸切削公司原有的280多臺液壓機床和普通數控機廠悉數淘汰,原來生產一種產品需要六七臺設備,現在改由兩臺I5智能機床即可完成,自動裝卡不僅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而且保障了質量。企業每個月要加工一兩百種產品型號,質量跟蹤檢測一目了然,特別在刀具、物料管理方面也實現智能化,每加工一定數量部件后模塊自動鎖定,提醒更換刀具。
從這兩家我國首批智能工廠中不難看出,他們還是處于半人工半智能化狀態,還不是徹底的智能化無人工廠。制造企業生產現場,數控加工中心、智能機器人和三坐標測量儀及其他所有柔性化制造單元進行自動化排產調度,工件、物料、刀具進行自動化裝卸調度,可以達到無人值守的全自動化生產模式。在不間斷單元自動化生產的情況下,管理生產任務優先和暫緩,遠程查看管理單元內的生產狀態情況,如果生產中遇到問題,一旦解決,立即恢復自動化生產,整個生產過程無需人工參與,便能真正實現“無人”智能生產。
大Z想說,實現這無人化的智能工廠第一步,需要的設備便是智能機床。接著物聯網技術讓生產設備網絡化,做到車間“物聯網”;通過云計算技術進行數據分析,通過大數據分析結果作出正確決策,從而實現生產數據可視化;生產過程透明化,建設智能工廠的“神經”系統……那么,無人化智能工廠的實現也并非不可能,現在雖處于半智能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從第一步的智能機床開始,到真正無人化的智能工廠相差的只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