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全面】近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概述

時間:2016-07-0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的主力軍,雖然產業規模不大,但其研發、制造、應用各個環節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美、日、德、韓等發達工業國家都將機器人作為戰略性產業來重點發展,試圖利用機器人技術彌補高成本勞動力所帶來的壓力,實現“制造業的回歸”,保持其在高端制造領域的領先優勢。但擺在中國工業機器人創新面前的現狀和問題到底是什么?解剖工業機器人產業這一高端制造業的重要課題,必須先從認識現狀開始。

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的主力軍,雖然產業規模不大,但其研發、制造、應用各個環節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美、日、德、韓等發達工業國家都將機器人作為戰略性產業來重點發展,試圖利用機器人技術彌補高成本勞動力所帶來的壓力,實現“制造業的回歸”,保持其在高端制造領域的領先優勢。

機器人在我國也越來越受到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各方面的重視。利用機器人技術提升我國制造業水平,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已逐漸成為全社會共識。

中國成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我國對機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先后經歷了20世紀80、90年代的原型和示范階段,以及21世紀初的產業化階段,2010年以后,我國機器人裝機量逐年遞增,開始發展機器人全產業鏈。其間,我國政府陸續出臺了若干鼓勵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且支持的力度逐年加大,支持的手段也愈發有效,促進了我國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盡管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核心技術薄弱、產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機器人市場份額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問題凸顯,各地倉促上馬的機器人項目使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等問題,產業發展存在多重風險。

近5年來,中國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2009年至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以年均60.7%超高速增長。經過“十二五”時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重要市場。201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22577臺,同比增長50.7%,在全球排名第四。

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6135臺,同比增長15.8%。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36860臺,同比增長41%。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帶動了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這一發展態勢令全球矚目。

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市場,但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仍然偏低。2013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30臺/萬人,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與工業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韓國(437臺/萬人)、日本(323臺/萬人)和德國(282臺/萬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但同時也說明市場需求的潛力巨大。

自主品牌機器人未成規模

近十多年間,在“十五”、“十一五”攻關計劃和863計劃等的支持與工業轉型升級需求的拉動下,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開始加速發展。其設計和應用技術已基本掌握,工業機器人產業已經從產業孕育期進入了產業形成期。國內很多大學和科研院所在機械、驅動和控制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為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國內一大批企業也積極進入到工業機器人的研發領域,并堅持走自主發展之路,開發出弧焊、點焊、碼垛、裝配、搬運、注塑、沖壓、噴漆等各種工業機器人。

由于看好中國機器人當前和未來的廣闊市場空間,國際機器人巨頭紛紛進入該領域。以ABB、庫卡、安川電機、發那科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外機器人企業占據了中國工業機器人85%的市場份額。為了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四家外資與合資企業甚至展開了“價格戰”,對我國自主品牌機器人的發展構成了極大威脅。這導致我國自主品牌生產企業的市場空間被大大壓縮,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即便是龍頭企業年銷售規模也僅在20億元左右,遠低于國際機器人巨頭超百億元的業務規模,未能形成規模效應,難以獲取市場話語權。國內市場競爭激烈,自主品牌機器人培育和發展需求尤顯迫切,發展壯大我國自主品牌機器人已成為當務之急。

三大原因推動產業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到幾年的時間我國各地已出現40多個機器人產業園,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有上海、沈陽、昆山、唐山、哈爾濱、重慶、青島、蕪湖等,并且還在以每周平均兩家新企業的速度增長。以“機器人+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興產業發展模式正在全國展開,大有群起之勢。

在這種“大干快上”的局面下,部分企業抱有投機心理,還未找準產品定位便盲目投入,產品以組裝為主要生產方式。這樣做不僅忽略了研發等關鍵環節,還造成了大量的低端產能,無疑將讓產業發展雪上加霜。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核心動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人工成本逐年提高,老齡化社會快速形成,一線產業工人減少趨勢不可逆轉;國際國內競爭環境日益激烈,客戶定制、柔性制造、成本效率以及全球資源整合成為核心要素;在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精細外科和危險作業領域,機器人更具備優勢。基于這三方面原因,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已成為制造業升級的關鍵路徑。

汽車、電子是主要應用行業

從應用領域來看,近年來,搬運機器人中的碼垛機器人需求增長突出,過去5年的復合增長率超過40%。2013年,搬運機器人超過焊接機器人成為國內銷量最多的工業機器人,其銷量達到14475臺;排在第二位的是焊接機器人,2013年銷量為13028臺。搬運機器人和焊接機器人大約占據了75%左右的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此外,主要應用于電子電氣行業的裝配機器人和潔凈機器人過去幾年的增長也很快。未來,工業機器人在我國其他行業的應用也將逐步展開。

從應用行業來看,汽車、電子工業是國內工業機器人主要的應用行業。汽車工業是國內工業機器人最大的應用行業,占比達到38%。汽車工業也是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行業。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估算,2012年我國汽車工業每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臺數約為213臺,幾乎是我國制造業平均水平的10倍。除汽車行業外的其他工業每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臺數僅為11臺。隨著我國工廠自動化的發展,工業機器人在其他工業行業中也得到快速推廣,如電子、橡膠塑料、軍工、航空制造、食品工業、醫藥設備、金屬制品等行業。隨著技術的進步,工業機器人在軍事、精細外科和危險作業等方面的應用也將逐步展開,而在這些方面,工業機器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機器換人”是重要驅動力

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工業轉型升級倒逼,以及老齡化社會等因素,都促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需求國。它們為我國機器人產業創造了發展的大好機會。與此同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的加速滲透、亞洲地區市場需求的快速擴張,全球機器人產業正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加緊進行新一輪的產業布局,以搶占機器人技術及產業發展的下一個制高點。來自國際的壓力給我國尚處于孕育、初創期的中國機器人產業帶來重重挑戰。

《人力資源藍皮書:中國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13)》指出,盡管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開始下降,但勞動力供給總量充足,勞動參與率仍處于高位水平,經濟活動人口的總量還沒有大幅減少。但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勞動者能力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適應。技能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問題愈加明顯。有數據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占從業人員的比例不足13%,僅為城鎮從業人員的1/3。另外,一些崗位雖然對技術水平要求不高,但工作強度較大、工作環境惡劣。這些原因造成了很多企業出現“招工難”的現象。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能夠實現快速增長,最主要的驅動力便是“機器”代替“工人”,以緩解工業各領域勞動力,尤其是產業技術工人短缺的壓力。一方面,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能夠起到替代熟練技術工人的作用,那些能夠通過工業機器人的引入形成規模效應進而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的企業將從中獲益。另一方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還能夠使工人從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促進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在汽車、造船、衛浴等領域,采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避免了打磨、噴涂過程中產生的噪音、飛濺液體、粉塵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減少了事故隱患。在民爆行業,工業機器人的引入更是極大地降低了生產、制造、施工、檢測等環節對人身安全的危害程度。

拉動機器人市場的新動力

近兩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無人機、掃地機、送餐機器人等越來越多的服務型機器人走進人們的生活。服務機器人在需求增長、消費水平提升雙重因素的驅動下,增速實現了對工業機器人的超越,成為拉動機器人行業增長的新動力。

首先,老齡化的加速使人們更多地求助“機器人”養老。根據民政部的數據,截至2013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已從2005年的11%增至14.9%;全國老齡辦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2.48億,老齡化水平為17%,我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對于養老護理的需求極大,這是機器人應用的一大重要市場。

其次,我國的殘疾人總數巨大。2013年,我國殘疾人人口總數已經與德國總人口數相當,對殘障機器人和康復機器人的需求總量大。同時,我國也是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多發國,搶險救災機器人市場也較大。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過去的10年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升高,國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具有購買家用機器人的能力。因此,在中國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人口大國,服務機器人未來的市場空間是巨大的。

在技術挑戰面前,各經濟強國已經開始行動,以圖搶占先進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先機。2013年,美國谷歌公司收購包括波士頓動力公司在內的8家機器人公司,正是瞄準這一趨勢所做出的戰略布局。在美、日、德等技術強國的大力推進下,新一代機器人樣機、示范應用,乃至實用系統不斷涌現,機器人儼然成為大國實力競爭的重要手段。

急需解決的問題

盡管中國工業機器人已經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在核心及關鍵技術的原創性研究、高可靠性基礎功能部件的批量生產與應用等方面,我國距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運動控制器、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精密減速器等關鍵部件大量依賴進口,這一局面如不盡快打破,我國機器人產業將面臨產業空心化風險。由于缺乏足夠的競爭優勢,國產高端機器人供應能力明顯不足,嚴重制約了國內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2013年,國產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占全國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比重只有6%,而外資品牌的同類產品占比則高達62%。

總體來看,中國本土工業機器人產品與外資產品技術差距在10年以上。同發達國家相比,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市場份額相對較小,個體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

部分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在關鍵零部件方面,目前我國雖然已有部分企業在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研制方面取得進展,但是技術方面與國外仍然存在差距。其中精密減速器是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中最薄弱的環節。由于其制造技術難度大,致使其產品質量穩定性較差、精度較低和使用壽命較短,造成該類產品沒有真正實現國產化的批量生產,成為制約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主要瓶頸。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即便是龍頭企業規模也僅在20億元左右,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令企業人力、研發和營銷成本居高不下。加之關鍵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導致國產企業的生產成本比國外企業的生產成本高出很多。例如,國內企業購買減速機、運動控制器的價格是國外企業價格的將近4倍,伺服驅動器的價格將近2倍。這種情況就導致同等質量的工業機器人,國內企業可獲得的利潤空間較小。

以165公斤六軸關節機器人為例,國產品牌的生產成本比國外品牌要高出44%,導致我國機器人生產企業與外資品牌在價格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品牌說服力差距過大,內資尚缺乏驗證期。過去10年,外資機器人公司通過在中國市場的飛速發展已經建立起了遍布全國的龐大營銷網絡以及本土化的生產基地。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