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針對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李伯虎進行了采訪。
記者:您對當前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怎么看?對下一步實施工作有什么建議?
李伯虎:去年,國務院先后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和《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對制造強國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做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在兩份文件的指導下,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加快發展,但目前仍存在平臺支撐不足、核心技術薄弱、應用水平不高、安全保障有待加強、體制機制亟須完善等問題。為此,國務院適時出臺《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針對當前制約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問題以及問題背后的形成原因,提出了未來一段時期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必將推動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建議下一步實施工作從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技術、產業、應用和政策四個方面協同加快開展。
技術方面,建議從總體技術、平臺技術和應用技術三個方面梳理形成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技術體系,并通過設置一系列的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進行研究突破;建議“十三五”期間一定要重視構建自主知識產權的平臺和系統,為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建議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按照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制一代、批產一代的系統工程思路加快開展技術創新。
產業方面,建議從工具、系統、應用實施(包括運營)三個方面加快產業化工作,特別是,在“十三五”期間要建立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集成標準體系。
應用方面,建議從普遍應用和示范應用兩個方面加強工作,特別是,建議針對解決行業、區域、企業等制造系統的三要素(人/組織、經營管理、技術/設備)和五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服務流、知識流),集成優化中的具體問題開展典型示范應用。
政策方面,建議突出解決體制機制和金融等配套服務的問題。
互聯網技術的突破正引發制造業重大變革
記者:您對當前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現狀怎么看?存在哪些問題?未來發展趨勢是什么?
李伯虎:當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智能科學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并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引發制造業的制造模式、制造流程、制造手段和生態系統等發生重大變革。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需要從模式、手段和業態三個方面重點考慮。
首先,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需要結合具體國情,找到行之有效的模式。德國人的工業技術好、自動化程度高,所以“德國工業4.0”側重于發展信息物理系統,通過提供大規模定制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美國人的網絡技術好、商業化水平高,所以美國人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側重于發展工業裝備的聯網,只要裝備運行效率能提升1%就能帶來巨大的價值。相比之下,中國的工業基礎總體薄弱,發展粗放,在產業鏈低端重復投資較為普遍,需要向網絡化、服務化、協同化、個性化、柔性化和社會化的智慧制造新模式方向發展。
其次,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在技術手段上需要新興信息技術、新興制造技術、智能科學技術以及制造領域應用技術四類技術的深度融合。要重點關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高性能計算、仿真、網絡安全、智能終端等新興信息技術智慧化和3D打印、智能化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等新興制造技術智慧化的快速發展,以及機器深度學習、大數據驅動下的知識工程、基于互聯網的群體智能、跨媒體推理、人機協同的混合智能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新發展。同時,需要重視網絡、平臺、數據等方面的安全防護建設和可信機制建立。
另外,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在業態的建設上需要充分體現“泛在互聯、數據驅動、共享服務、跨界融合、自主智慧、萬眾創新”的“互聯網”時代特征。
同時,需要大力加強制造業與互聯網領域各個層次復合人才的培養,以實現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在技術、應用和產業等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
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正在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記者:您認為雙創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中有什么作用?對下一步雙創推進工作有什么建議?
李伯虎:雙創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本質在于創新與創業結合。從近年在云制造、工業云等制造業轉型升級相關領域的實踐來看,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正在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走出微笑曲線底部、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核心驅動。而創業作為創新的產業化載體,是將創新成果在制造業的產品研制、管理經營與市場服務等核心環節進行全面應用和產業化創造的轉換活動。
《指導意見》明確了“以建設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雙創平臺為抓手”的正確工作方向,建議下一步重點強調三結合來推進雙創工作:一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以線上“互聯網”雙創平臺廣泛整合制造資源與能力,為線下實體制造業雙創活動提供隨時隨地的服務支撐。
二是制造與服務相結合。鼓勵更多制造企業立足自身在核心環節的優質資源與專業能力,依托雙創平臺實現企業創新與再創業,從傳統小而全的產品制造型企業向專而精的制造服務型企業轉變,
三是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充分整合政府、產業組織、高校、研究所及企業資源,實現協同雙創,促使新的制造工藝和技術能夠順利地從基礎研究向制造應用和產業化過渡。
引領產業發展大企業雙創帶動作用明顯
記者:您認為大企業雙創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將起到何種作用?如何更好地發揮這種作用?
李伯虎:大企業雙創在制造業轉型升級能夠起到的作用可簡單概括為兩方面:
一是產業引領作用。處于產業核心地位的大企業率先融合以“互聯網”、云制造、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產業技術產品、組織管理、經營機制、銷售理念與商業模式的創新,引領形成產業雙創生態,拉動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主動進入生態,進而獲取更好的創新與創業機會。
二是資源與能力帶動作用。大企業擁有的豐富制造資源和能力(軟件、設備、人才、知識產權和技術專利),雄厚的市場、渠道、資金資源,以及自身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需求,對于廣大中小企業及創業實體而言均是其邁向更高產業發展層次的重要支撐。大企業通過雙創平臺適當實現的資源和能力的共享與服務,將為創業實體提供極強的資源與能力支撐和市場支持,進而彌補短板,有力推動我國制造業整體的轉型升級。
如何更好地發揮這種作用,除了繼續堅持三結合之外,大企業往往應更強調內創與外創相結合,將企業本身的內部變革與自我創新,與社會化的萬眾創業浪潮結合起來,借助企業外部的廣泛創新創業資源推動企業自身變革,通過企業自身雙創引領社會生態,進而更好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
發展制造業新業態新模式要發揮中國的特色特點和優勢
記者:您對發展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有什么建議?
李伯虎:發展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要考慮中國特色,發揮中國的特點和優勢。
首先,要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的目標,走良性循環發展的路線。即從改善制造的周期(T)、質量(Q)、成本(C)、服務(S)、環境(E)等出發牽引需求,由需求驅動來建立系統,通過系統建設帶動技術和產品研發;反過來,新技術和產品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系統的改進完善,改進的新系統將進一步推動新的應用,如此周而復始形成良性循環。
另外,要大力加強面向行業、企業、車間不同層次的云制造系統,以及面向產業鏈和制造過程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云應用示范系統工作,通過應用示范由點及面地推動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成熟、落地和復制推廣。在應用示范的過程中,應充分遵循人/組織、設備/技術、經營管理協同的螺旋上升發展途徑,積極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驅動、企業主體的復合作用,突出政、產、學、研、金、用的團隊協同力量,不斷擴展應用示范的深度和廣度。
記者:您認為我國工業軟件發展中存在哪些短板?下一步應如何發展工業軟件?
李伯虎:工業軟件包括系統軟件(如工業服務器操作系統、桌面操作系統、移動終端操作系統和嵌入式操作系統,以及工業編程語言技術等)、平臺軟件(如工業感知與控制軟件、物聯軟件、資源/能力虛擬化服務化軟件、云服務構建/運行/管理軟件、知識/模型/大數據管理/分析軟件以及普適人機交互軟件等)和應用軟件(如面向智能制造的產品設計軟件、協同生產軟件、精益管理軟件、仿真與實驗軟件以及運維保障服務軟件等)。
系統軟件方面,目前國內有航天科工等單位在大力發展自主可控的系統軟件;平臺軟件方面,目前國內有航天云網、數碼大方等單位陸續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業界領先的平臺軟件;相對而言,應用軟件方面國內比較薄弱,CAD、CAE、PDM等軟件目前還是國外的產品占主導地位。
對于下一步工業軟件的發展,建議首先面向產業鏈/制造過程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活動,大力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的工業應用軟件,豐富各類軟件服務和軟件應用的數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軟件產品;
二是面向行業、區域、企業、車間不同層次的制造系統,發展自主可控的平臺軟件,加強平臺集成標準的研究制訂工作,開展基于平臺軟件的系統集成、數據集成,將數以萬億計的中國工業核心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從基礎的系統軟件開始,全面關注工業軟件的信息安全防護問題,保障我國工業軟件的安全平穩運行。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械傳動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