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有關部委發布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以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
在需求數量的刺激下,大量資本涌入充換電領域,地方政府也在國家的號召下紛紛制定補貼細則,一時間新能源汽車的“造樁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但在充電設施數量激增的背后,已經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
首先,各類企業高歌猛進,希望借政策紅利能夠有所斬獲。但用地難、補貼難的現實使這些前期高投入的企業騎虎難下:若中途退出,前期的投入將全部打水漂;若繼續發展,長期高額的投資很可能拖垮企業;寄希望于地方政府補貼,部分地方政府財政也是捉襟見肘。
其次,國家制定了遠大的建設目標,地方政府為了完成指標,制定出相應細則,但是細則執行難。由于地方財政資金有限,充換電企業情況復雜,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不使財政資金流入外地企業腰包,設置了較多門檻,企業要獲得補貼資金困難重重。
從目前的整個情況來看,一些企業存在“多建樁多拿補貼”的心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則存在著“能少發就少發、能不發就不發”的心理,其結果已經注定。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有其規律,政府的補貼政策只是一種手段。企業不能單純以拿到補貼為目的,對自身發展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若只是盯著補貼,試圖靠補貼生存根本無法獲得長遠發展,短視的利益追求必然付出慘痛的代價。此外,地方政府也要清醒認識自己的財政能力,制定出符合自身情況的補貼政策,莫讓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損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切莫讓急功近利的心態毀了新能源汽車產業。
更多資訊請關注汽車制造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