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機床企業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降低成本,正在逐步實現市場、生產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中國本地化進程。反而言之,因為國外機床企業的本地化進行逐步完善,國內機床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地利”優勢在慢慢消失。
卡帕耐爾斯公司(KAPPNILES)、恒輪(HELLER)、埃馬克(EMAG)、德國巨浪公司(Chiron)、因代克斯Index等國外具有強勁實力的機床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降低成本,正在逐步實現市場、生產技術、人才等多方面的本地化進程。國外機床企業將產品的生產、銷售等環節按中國市場的需要進行組織,讓企業自身更適應中國市場大環境。
恒輪(HELLER)于2004年成立恒輪中國公司,13年常州工廠投產;埃馬克(EMAG)2004年成立埃馬克機床(太倉)有限公司,金壇工廠13年底投入運營;2012年,德國巨浪公司(Chiron)在中國成立巨浪凱龍機床(太倉)有限公司,加速本地化進程......
企業本地化,不僅將產品和產品的加工過程,也將相應的生產技術和組織管理形式介紹推廣到目的地。先進的生產程序、工藝流程和管理方式都在這里得到了完整的體現。例如,埃馬克常州金壇工廠投資49億元,耗時一年建成,并于2013年底正式投入運營。目前,埃馬克在中國完全可以提供整個工藝鏈“規劃→工藝→機床→培訓→服務”的一條龍服務。據埃馬克透露,埃馬克金壇工廠的投入使用將可更大限度的滿足中國市場和亞洲新興市場對于高產能解決方案的需求,而且價格也將更符合本地化需求。埃馬克(太倉)機床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明表示,埃馬克把公司開在離客戶更近的地方,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埃馬克能做到,20年之后還能提供埃馬克機床的維修配件,20年之后客戶購買的埃馬克機床能在太倉工廠成功完成大修。這表明,國外機床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大大提升。反而言之,因為國外機床企業的本地化進行逐步完善,國內機床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地利”優勢在慢慢消失。
曾經,與國外機床企業對比,我國機床企業占據著中國市場中良好的“地利”優勢。中國本土的國內機床企業在機床的生產成本、機床運輸、售后服務與人力成本等方面都等比國外機床企業更節省成本,加上規模優勢與政策驅動的支持,國內銷售的機床價格比進口機床便宜了好幾倍。市場大環境紅火利好時,國內機床企業只顧提“量”,不曾想要提“質”。大部分的企業家都想成為產銷量百萬的企業,卻很少愿立足行業,做扎扎實實的百年企業。一晃如今,國內機床企業被產能過剩、技術力量薄弱、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內憂困擾。國外機床企業本地化逐漸完善,又給國內機床企業施加了許多壓力。
對國內機床企業來說,這些虎視眈眈中國市場的競爭對手們,刺激與“監督”著國內機床企業拼命優化變革管理方式,創新升級制造技術。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不進則退。機床行業市場中有屬于自己的“叢林法則”,在低迷的市場大環境中,加速了某些落后機床企業的破產。
中國制造業市場的高速發展,使中小型企業對高技術含量和高性價比的自動化機床需求量日趨增加。針對本地化發展,國外機床企業把來越來越多的目標鎖定在了中小型企業上。這就像是在說,“不僅中國的高端機床市場我們要占,中低端市場我們也要搶!”。面對克服了距離難題,更具競爭力的國外機床企業,國內機床企業是該好好想一想,怎樣去走下一步的棋了。國內機床企業不能靠“民族榮譽感”讓市場買單,只有進一步提升企業實力,才是扭虧為盈、轉敗為勝的關鍵。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