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產業發展報告》由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組織完成。《中國產業發展報告》已連續發布近10年,每年選取不同的側重點,揭示我國產業發展的特點,預測未來發展趨勢。2015年全國兩會,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對于整個互聯網行業,乃至中國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意義重大。隨著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互聯網+”通過對傳統行業的滲透與融合,正深刻改變著各個行業的生產組織方式、要素配置方式、產品形態和商業服務模式。我們需要擁抱互聯網、向互聯網借力,重塑市場在產業資源配置、要素培育上的作用,切實完善產業發展的生態系統,促進傳統行業進行轉型升級,提升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
《2016中國產業發展報告》以“互聯網+”為主題,由15個獨立單篇構成,涵蓋了從制造業到服務業的各專業領域,為社會各界提供基礎性和全景式的產業分析,為我國互聯網產業研究提供有益借鑒。現由中國經濟時報社與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敬請關注。
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以國家戰略的形式全面推動中國產業創新轉型升級。在全面擁抱“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縱觀當前中國產業發展總體情況,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互聯網+”促進中國產業轉型進入新階段
在“互聯網+”趨勢下,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模式與路徑正發生重大改變,正逐步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進入新階段。借助互聯網通用性、普及性、基礎性的設施建設以及多元化、快速化、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加持融入(包括突破原本的技術創新壁壘,突破原本的資源壟斷優勢壁壘,使各國、各地產業發展都能獲得平等的資源要素),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將突破傳統產業升級的一般規律,呈現跨越式發展的“非典型”模式。
在“互聯網+”與產業發展深入融合及不斷滲透的趨勢下,智慧農業、智能農業、農村淘寶等一批現代農業生產、農業運營、農業管理新模式不斷出現,將推動我國農業發展在追趕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智能制造等創新生產模式的深入發展,將大大提升中國制造業由微笑曲線低端地位進入全球制造業強國一流水平的可能。此外,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中國服務業升級發展將空前加速,眾籌、眾創、眾包、OTO等多種模式噴薄而出,快速實現向高端服務業的結構性升級,軟件與信息服務業高速增長,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涌現,結構升級的速度大大超過過去幾十年的水平。
二、“互聯網+”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出現新格局
(一)“互聯網+農業”
目前,互聯網在我國農業產業鏈各領域中的應用不斷加強。
一是在農業生產方面,我國已建立了一些大型農業資源數據庫、優化網絡模擬模型、宏觀決策支持系統,已逐步推進遙感技術在災害測報及作物估產等領域的應用,各種專家系統和計算機網絡生產管理系統也正進一步完善,對主要農作物的面積、長勢、土壤、墑情、洪澇災害、病蟲害、海洋漁業、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等進行監測、速報和預報,為加快推動我國農業精準生產、科學生產創造了條件。
二是在農業管理方面,目前互聯網技術已被成熟地運用到田間管理、農場資源管理等領域,涵蓋生產計劃管理、環境監測、土地管理等多方面。例如,在田間管理方面,把遙感、視頻等先進技術應用于田間作物生長監測和農業管理系統,實現作物生長動態監測和人工遠程精準田間管理。
三是在農業服務方面,基于農業信息、農業技術、農業金融、農業旅游等領域,通過“互聯網+”融合滲透發展,目前我國已形成各類專業信息網、服務平臺、農業專家庫及專業機構等。
四是山東、河南等農業大省正加快推進各類“互聯網+”現代農業試點工程。例如,2013年,山東省啟動了包括濟陽、齊河等在內的首批17個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縣,目前山東省已基本完成全省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基本建成約50個小麥、玉米“四情”(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檢測管理示范縣和30個蔬菜、果品和食用菌智能化管理示范縣。2015年4月,河南省商務廳與阿里巴巴集團的河南“互聯網+農村”電商應用項目正式啟動,力爭“十三五”中期,將該項目覆蓋河南省60%的縣域。
(二)“互聯網+制造”
《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智能制造是建設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入融合,目前智能制造發展已具備較好基礎。
一是重點產業關鍵領域實現新進展。例如,在飛機制造領域,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數字化設計手段達到國內及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數字化仿真、試驗手段深化應用,支撐了設計、試驗、制造的并行協同,實現了零件制造開工前的飛機虛擬下線,打通了從設計到制造的全數字量傳遞的現代飛機制造生產線。
二是研發設計模式不斷創新,研發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應用,在加快突破行業橫向與縱向邊界、區域邊界、產業邊界等趨勢下,進一步打破傳統的封閉式研發創新模式,與各種相關資源有效耦合,加快推動產業鏈整體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例如,上海汽車工業集團打造中國汽車市場首個開放式平臺“車享網”,向全體用戶開放(更好地傾聽、響應用戶的反饋)、向全體合作伙伴開放(與整車廠、經銷商及其他服務商共同圍繞汽車產業鏈及汽車后生活鏈的各個環節,實現多方共贏)、向創新思維開放(成立外腦團,傾聽并實踐互聯網創意等)。
三是制造業服務化趨勢不斷增強。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制造業服務化發展,部分行業龍頭企業開展了初步探索,在安裝、維修、培訓、設計、系統集成、工程總包、軟件開發、租賃等服務領域取得較快發展,此外,部分制造業企業通過加強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應用,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效率。例如,三一重工打造工程機械聯網服務平臺,可對近10萬臺售出設備運轉信息進行采集和大數據存儲處理,并與客戶智能終端APP相連接,實現工程機械的遠程監控、工況分析、運維服務,工程機械聯網服務的成功應用大大提升了工程機械工作效率和產品差異化程度。
四是工業云生態體系正加快形成。圍繞工業云建設及應用,目前我國部分行業領域已經初步形成以云設計、云生產、云管理、云試驗、云分析、云服務等為核心的云端制生態體系。例如,航天科工集團以豐富的制造資源和能力云池為依托,推出集產業互聯網平臺、開放創業平臺和生產性服務業平臺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航天云網,以云制造為核心,通過內生和外延兩種方式覆蓋生產制造全過程和全要素,形成創意云、設計云、制造云、檢測云、物流云、采購云、租賃云、投資云、商務云、貿易云、專家云和咨詢云等多種云端形態,打造線上企業資源充分共享、制造能力高度智能、產業鏈環節緊密協同的云端制服務體系。
五是各類智慧車間、工廠不斷涌現。例如上海大眾南京工廠,其沖壓車間完全采用數字化生產模式,主要生產各種上海大眾自制沖壓件,通過第二代橫桿式自動化高速沖壓線,一分鐘能生產15個零件,是目前世界上沖次最快的壓機設備,利用橫桿式機械手縮短了壓機之間距離與零件傳遞時間,最快能在一分鐘內工作17次;KUKA機器人能夠準確地調整好零件的位置,便于檢驗和裝箱;高速拆垛系統可以在不停機的狀態下更換垛料。
六是各類產業園區及載體建設加快發展。例如,中德沈陽裝備制造產業園將作為《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合作試驗區,近期規劃面積48平方公里,園區重點發展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汽車制造、工業服務四大產業,目前已落戶德國、歐美等企業35家,在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領域,匯能焊接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項目已投產,德國庫卡機器人應用研發示范中心、德國紐卡特工業機器人行星減速機等項目已開工建設。
(三)“互聯網+服務”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服務”的發展模式、商業業態不斷被創新,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一是“互聯網+”促進傳統服務業加快轉型升級。例如,在旅游行業領域,在線旅游已經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熱點領域,2015年我國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超過4000億元,較上年增長37.5%。在餐飲服務方面,隨著線上餐飲、點評服務等“互聯網+”模式的發展推動,我國餐飲業正在悄然發生結構性調整轉型。
二是“互聯網+”帶動新興服務業加快創新發展。近年來,我國各類體驗經濟發展迅速,在旅游、餐飲、娛樂、奢侈品、電子產品、交通等諸多領域均出現體驗式服務業態。例如,在快遞電商領域,“網訂店取”、“智能快遞箱”等配送模式得到推廣,快遞業務趨向于“定制、精準和安全”的體驗式服務。
三是綜合類服務機構及平臺快速發展。例如,網絡巨頭阿里巴巴從電商業務起家,目前已跨足金融、云極端、團購、地圖、傳媒、電子信息、娛樂、旅游、零售、教育、社交、瀏覽器、醫藥、物流、在線視頻、打車軟件等眾多領域,為消費者提供綜合性、多方位服務,已逐步發展成為綜合性服務企業。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仍面臨諸多瓶頸問題
可以看到,借力“互聯網+”的融合、滲透、創新發展,目前我國在三次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但總體上,我國“互聯網+”與產業融合發展仍處于起步和上升階段,尚存在若干瓶頸問題需要加快突破。在“互聯網+農業”方面。例如,仍需面臨因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互聯網+”背景下新型農民、新型農業服務人才、農業專家隊伍加快建設,各類農業應用示范項目全面推廣尚需較長時間以及市場秩序需進一步規范引導等現實問題。在“互聯網+制造”方面。例如,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有待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深入對接“互聯網+”尚需較長時間;高端復合型人才需進一步加快培育;生產性服務業需進一步加快發展等。在“互聯網+服務”方面。例如,需進一步引導行業規范發展,營造安全、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需進一步推動服務企業不斷提升全球競爭能力;需進一步加快打造“互聯網+服務業”創新創業的優質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