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國電力聯合會發布《2016年一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指出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2%,用電形勢有所好轉。同時也促進了電力儀表的發展。
但在供應側,一季度基建新增發電裝機2815萬千瓦,其中煤電1363萬千瓦,是歷年同期新增裝機最多的一年。
火電裝機規模迅速增加的同時,火電的發電量和設備利用小時繼續降低。其中,設備利用小時已連續20個月同比降低,為近十年來的同期最低水平。
煤電過剩趨勢已引發監管部門關注
近期,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連續發布三份關于控制煤電建設的通知文件,提出建立煤電項目風險預警機制,嚴控煤電新增規模,力圖放緩煤電項目的建設速度。
“煤電項目的審批由中央下放至地方以及當前煤電的顯著經濟效益,是促使煤電裝機高于實際需求的主要原因。”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袁家海認為,“十三五”期間,煤電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的變化,將使煤電企業的經濟性受到影響,建議有關部盡早研究相關電力發展規劃,為煤電投資的逆勢增長勒緊韁繩。
火電投資增消費減
相對于2015年用電形勢的低迷,今年一季度,用電形勢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
今年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3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中電聯認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特別是3月份月用電量增長5.6%,對一季度用電增長的貢獻達到60%,構成電力消費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
從產業結構上看,3月第二產業用電量增長4.3%,帶動一季度用電量有負轉正,扭轉了2015年以來季度增速持續負增長的態勢。但四大高耗能行業用電量繼續下降,這也表明當前拉動用電增長的主要動力從傳統高耗能行業繼續向服務業和生活用電轉換。
電力需求側出現回暖跡象,但是電力供應側的數據卻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新增裝機1746萬千瓦,其中煤電1363萬千瓦,創近些年同期新高,局部地區火電裝機過快增長、過剩壓力進一步加劇。3月底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裝機14.9億千瓦,其中的電裝機容量占到10.1億千瓦,其中煤電8.4億千瓦,比上年3月底增長9.3%。
在這份報告中,中電聯預計2016年全年新增裝機超過1億千瓦。
火電裝機容量增速遠超同期的電力消費增速。在火電不斷“加碼”投資的同時,一季度火電發電量繼續負增長,同比下降2.2%;設備利用1006小時(其中煤電1054小時),同比降低108小時,已連續20個月同比降低,為近十年來的同期最低水平。
“我們廠子現在的大功率發電機組有一半處于停機狀態。”廣東一家火力發電企業人士告訴記者,由于下游需求低迷,公司在去年就停了一半大功率機組,而且今年來南方多雨,火電要為水電“讓路”,也一直沒有進行卡機。
中電聯預計,后三季度新增發電裝機仍保持較大規模,全國電力供應整體寬松,預計東北和西北區域電力供應能力過剩較多。按照全社會用電量增速1%~2%的中值測算,預計全年發電設備利用小時3700小時左右,其中火電設備利用小時將降至4000小時左右。
根據中電聯此前發布的數據2014年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706小時,已經是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15年這一數值為3969小時。
安迅思煤炭行業分析師鄧舜表示,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反映了電廠設備的利用程度和水平,利用小時的高低直接影響了企業資產投資的回收快慢。一般情況下,5500小時是火電廠平均利用小時的正常水平,在過去電力緊張時曾達到6000小時的高位。由于電力是即發即用,難以實現大規模儲存,企業加碼投資火電造成的產能過剩以及資源浪費問題值得關注。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