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舉辦的以“新動力、新路徑、新伙伴”為主題的“第五屆國際鋼鐵原料供應鏈發展戰略高峰論壇”上,就我國鐵礦石產業在新常態下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深層次的探討研究和交流,引起業界的關注和重視。
國內礦山形勢嚴峻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正處在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疊加”階段,對國內鐵礦石產業的影響不言而喻。2015年,鋼鐵行業發展出現新的變化,由數量發展向減量發展階段過渡,由規模擴張向集約高效階段過渡。這直接波及國內鐵礦石產業的生存和發展,鐵礦石市場進入了需求強度減弱、價格走低、效益下滑的新階段,國內礦山成本與價格嚴重倒掛,虧損面持續擴大,失血企業不斷增多,一批礦山掙扎在減產、關停的邊緣。
國內鐵礦石產量和需求雙雙下降。據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提供的數據,2015年,我國鐵礦石產量為13.81億噸,較前一年下降8.6%,創近年來最大降幅。其中,去年12月末,國內規模以上礦山的產能利用率只有65%左右,85%的小型礦山處于關停狀態。
鐵礦石市場價格持續大幅下降。國際鐵礦石價格自2011年以來已連續5年下跌,導致礦山企業經濟效益大幅下滑。2015年,規模以上的礦山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368.6億元,同比下降20.7%,實現利潤總額446.4億元,同比下降43.9%。其中,大中型礦山企業虧損79.09億元,利潤銷售率-12.42%;退出企業達到320多家,僵尸企業達到860多家。
2015年,國內冶金礦山采選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66億元,同比下降17.8%,出現近1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投資增幅逐月下降,下降幅度在全國各行業中排第1位。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181億元,同比下降21.4%;民間投資比重86.46%,占比下降2.5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民間投資礦山開發建設整體進入萎縮狀態。
國產礦減少的市場份額將繼續由進口礦替代。有關專家表示,2016年,我國的粗鋼產量將在7.8億噸左右,鋼材出口量將在1億~1.1億噸,略低于2015年出口量;鐵礦石進口量將在9.8億噸左右,全年鐵礦石進口均價預計維持在50美元/噸~55美元/噸。
挑戰:國內礦山存在四大突出問題
目前,國內礦山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是鐵礦資源安全保障問題突出。我國鐵礦石自給率逐年下降,遠低于規劃目標。鐵礦石市場被優質、低成本資源嚴重擠壓,國內礦山企業面臨嚴峻挑戰。“走出去”難度增大,成本提高,變數增多,收效甚微,有效權益礦占進口礦總量比重不足10%。鐵礦石海上運輸量巨大,航道擁擠,通道可替代性小,國內運輸份額低。受鐵礦石市場價格暴漲暴跌影響,市場風險加大。
二是鐵礦產業整體競爭能力較弱,“貧、雜、細、散”現象明顯。在現有查明資源儲量中,可開發利用的不足50%,有經濟效益的可以開采的只有6%。中小型礦床占96%,貧礦占97%,剝采比大,選礦比高,復雜難選,生產成本同口徑比高,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20%,高出國際前10礦業公司50%以上,僅與少數細磨選礦加工礦山相當。資源配置成本高,稅費種類多,負擔重,銷售稅費負擔率平均達到20%以上。礦山企業的創新能力、裝備水平、管理效率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資源、資本、資產一體化動作能力弱,勘查開發資金籌措方式單一,財務成本高。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國內礦山70%以上的產能是不經濟的,礦山企業生存和發展面臨空前壓力。
三是礦山的開發利用方式粗放。部分區域礦山建設占用空間偏多,鐵礦勘查許可證面積為43825.66平方千米,采礦許可證面積為5572.18平方千米,生態惡化,水土流失,尾礦庫、排土場占壓面積730平方千米,綠色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另一方面,礦山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穩定和調節市場能力差。在4133個生產礦區中,大型礦區占3.9%,中型礦區占8.78%,小型礦區及以下的占87.32%。此外,礦山綜合利用水平不高,深加工能力不強,單位面積產出較低,資源浪費現象依然存在,中小礦山普遍存在短期行為,開發技術落后。
四是體制機制不適應發展要求。目前,鐵礦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尚未健全;礦山與土地市場化高效配置和流轉機制、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激勵機制、綠色發展和生態補償的鼓勵和約束機制、差別化財稅金融和產業政策配套調節機制、中小企業的退出機制等都還不健全、不完善,監管機制缺失,事前行政低效,事后、事中監管不力。國有礦山企業改革嚴重滯后,一些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現代企業制度、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基本建立,經營機制存在缺陷,運行效益低下,企業辦社會和歷史遺留問題還未完全解決。
機遇:國內礦山須整體布局
目前,國內鐵礦產業迎來發展機遇。國內鐵礦行業存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空間和相對優勢,應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在深化改革、布局優化、轉型升級、科學管理等方面,進一步提高礦山企業的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
鐵礦企業應利用已有的基礎設施和規模可貴的礦山固定資產,盤活偏遠落后地區的礦產、土地資源,帶動就業;而中西部內陸地區和東部資源富集地,具有一定的優勢,都可以為國內礦山發展騰出空間,注入活力。
有關專家提出國內礦山發展戰備的“線路圖”和發展目標:堅守一條底,確保兩個平衡,提升三大能力,實現四個轉變。即堅守25%的鐵礦資源自給率這一底線;確保消耗資源儲量與新增資源儲量基本平衡,消失生產能力與新增生產能力基本動態平衡;提升有效保障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由數量規模量向效益規模型轉變,由數量擴能型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型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節約型轉變,由傳統模式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
國內鐵礦產業發展的總體布局,按照質量分級、梯次發展,優先勘查開發易采易選的磁鐵礦、赤鐵礦、多金屬礦;加大釩鈦磁鐵礦、含稀土鈮鐵礦、含鈾硼鐵礦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綜合利用;提高銅—硫(鈷)—鐵、錫—硫(鉬)—鐵等多金屬礦中有益元素的綜合回收利用水平。
在控制總量規模、有效進行生態保護、環境恢復的前提下,合理有序開發超貧磁鐵礦;加強難采、難選等暫難利用的鐵礦資源的試驗研究和科研攻關,未取得實質性突破前,實行嚴格限采保護;優先勘查開發千米以淺鐵礦資源,適度控制千米以下深地資源勘查開發,積極開展深地鐵礦資源勘查開采的科學實驗研究和技術儲備。
在發展空間的布局上,構建“6區12帶”為主體的勘查開發格局,穩住東部大型礦山產能,提高中西部內陸地區保障能力;以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含稀土鈮鐵礦綜合利用和鞍山式鐵礦資源綠色高效開發等為主要特色,建設鞍山—本溪、冀東、攀枝花—西昌、包頭—白云鄂博、五臺、呂梁、長江中下游等6個國家級鐵礦資源發展區;重點開展北票—朝陽—凌源—承德、通化—白山—樺甸等12個鐵礦資源豐富帶的勘查開發和綜合利用,建設區域鐵礦經濟區和重要鐵礦生產區;整合“6區12礦”及周邊資源,建設10大鐵礦資源重要勘查開發基地,科學規劃基地資源,合理開發、有序生產、技術先進、集約高效。
在功能上總體布局上,把6個國家級鐵礦發展區建設成為全國鐵礦資源重要勘查開發基地、鐵礦石核心生產區、深化改革的先行先試區、差別化政策試點區、綜合利用引領區、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明確相關支持政策,引導各類生產要素集聚,促進資源開發、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環保保護協同發展,實現全面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推進12個區域鐵礦經濟區,依托資源優勢,實施整裝勘查、整體開發、整合改造,提高區域鐵礦資源開發規模化、集約化和規范化水平,走出實現生產穩定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保友好的發展之路。同時,建設一批集約高效的鐵礦生產基地,將穩定保障能力的主要任務落實到重要勘查開發基地。
未來我國鐵礦重點發展12大生產基地,遼中—遼西鐵礦勘查開發基地;冀東—冀南鐵礦勘查開發基地;魯中—魯西鐵礦勘查開發基地;閩西南—粵東(石碌)鐵礦勘查開發基地;晉北—晉東南鐵礦勘查開發基地;長江中下游鐵礦勘查開發基地;蒙中—蒙東鐵礦勘查開發基地;攀西—滇中鐵礦勘查開發基地;西北地區鐵礦勘查開發基地;舞陽—霍邱鐵礦勘查開發基地。
更多資訊請關注礦業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