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生物識別技術吸引LED企業和互聯網金融入局

時間:2016-04-2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2015年生物識別技術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2020年將達到250億美元,5年內年均增速約14%。

生物識別技術就是,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紋、指靜脈、人臉、虹膜等)和行為特征(如筆跡、聲音、步態等)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鑒定。現今已經出現了許多生物識別技術,如指紋識別、手掌幾何學識別、虹膜識別、視網膜識別、面部識別、簽名識別、聲音識別等。

目前,生物識別技術在個人身份識別領域已經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傳統的精準識別采用鑰匙、磁卡、密碼和口令等方式,痛點是容易丟失、被盜,使用安全性不高。基于生物特征的個人身份識別技術不需要記憶密碼、不會丟失、難以被復制,不僅使用方便,而且安全性高。

生物識別逐漸火熱吸引LED企業入局

生物識別技術發展至今已經歷了兩代演進歷程: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是體表信息識別,例如指紋、掌紋、人臉、虹膜等;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是利用體內信息進行識別,是人肉眼無法看到的體內形狀和特征,例如指靜脈識別。相比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指靜脈以其活體認證、高度防偽、無法復制的優勢,被業界稱為全球最頂尖的生物識別技術。

隨著生物識別技術應用的逐漸普及,應用系統已經從較簡單的商業應用級產品(如門禁、考勤等)和消費類產品(如指紋門鎖、指紋U盤等)逐漸深化,擴展到涉及公共安全、國家安全及公共利益等中大型系統,如警用指紋與人臉自動比對系統、生物特征護照系統、社會保險系統、出入境管理系統、智能監控、黑名單追逃系統等等。

在互聯網+的時代,當傳統生物識別與云計算,大數據相結合,將對原有的技術方案、推廣模式,乃至業務模式產生顛覆性的影響。與互聯網+相結合的生物識別技術,將與視頻智能分析技術,傳統門禁、報警事件觸發進一步融合,形成更智能、更準確、更有特色的解決方案,從而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對不同安全防范級別的要求。

LED業內亦有不少企業低調布局這一領域,如臺灣大廠晶元光電、億光電子,國際巨頭日亞化、歐司朗,通過加大紅外LED技術的研發及市場布局,進入生物識別領域。

不僅如此,隨著技術的進步,在銀行等金融領域的內控管理和客戶身份認證方面的應用需求更加迫切,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生物識別領域市場散發出誘人的香氣。對于正處于紅海競爭的LED企業來說,生物識別領域將是一個充滿機遇及挑戰的細分市場。

互聯網金融大“救星”未來生物識別能做什么?

自從互聯網金融這一熱詞誕生之初,其風險控制一直是互聯網金融機構、用戶、監管部門三方部門較為擔憂的部分。由于互聯網金融的載體幾乎全部基于互聯網、信息通信等技術,雖然在流程上更加簡單、便捷,但是由于非面對面的方式,其用戶身份風險以及賬戶風險也成倍增加。

如何減少安全漏洞、保護用戶數據也成為了互聯網金融最為關心難題之一,而生物識別技術恰好為互聯網金融提供了更安全的身份認證解決方案,為其在安全與便捷之間建立了平衡點。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的迅速發展,也涌現了越來越多應用案例:馬云刷臉支付、蘋果指紋支付等。但是,作為互聯網金融“救星”的生物識別技術,只能在支付領域做做動作嗎?

當然不是!顯然生物識別和互聯網金融的融合是未來重要趨勢之一。那么,未來生物識別將在互聯網金融哪些方面大有可為哪?我們共同探討一下在這一領域的重要技術和發展趨勢:

1、生物識別助力多樣化的支付方式

正如前文所提,最“敢為人先”嘗試生物識別技術的是第三方支付。現有的身份認證方式并不能達到所需要的安全標準。黑客可通過社交媒體上共享的個人信息獲取密碼,甚至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直接截取交易信息、建立釣魚網站等等。而且密碼也并不是唯一的,研究表明,以四位密碼為例,20中最為常見的密碼組合幾乎占據了全部在用密碼的四分之一。微軟、英特爾都在嘗試將生物識別認證系統整合到未來產品中以確認用戶身份,各個通信廠商也均將指紋、虹膜等引入手機等移動設備中,據美國信息技術分析公司Gartner所說,2016年全球30%的移動設備將帶有生物識別功能。這些均為生物識別支付提供了更完備的基礎設施和載體,互聯網金融機構會逐漸將生物識別支付作為發展重頭,這一態勢也已經有所露頭。

2、生物識別促使互聯網金融向消費轉變

很顯然,指紋支付、虹膜支付等多樣化的支付方式將用戶消費時的操作步驟降至最低,同時,生物識別也為用戶在互聯網上建立了更安全、更獨一無二的金融賬戶,這些都將進一步催生互聯網消費金融。

在未來,你可以通過虹膜身份認證向互聯網金融機構貸款,甚至在各大網站購買東西都可以通過分期付款來實現,用生物識別防止他人代刷、冒刷,更安全的保護個人賬戶。

3、更多的生物識別將應用在手機銀行

基于現在手機銀行、移動金融服務愈來愈受歡迎,生物識別技術一定會成為銀行未來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生物識別身份認證幾乎可以說是移動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其核心思想是將用戶的便捷和支付的安全創新性的融合。簡單來說,生物識別從最大意義上開放了移動金融的服務類別,在此之前,移動金融一直受限于第三方認證載體(U盾、令牌等)以及非面對面身份認證難題,其服務范圍也僅僅為自助取款、轉賬等,即便用戶更改銀行開戶電話號碼也需要致電或者前往網點。而現在,各大銀行都在嘗試遠程自助開戶、遠程貸款、自助開卡、信用卡自助申領與激活等,而這些都少不了生物識別進行遠程身份認證。未來互聯網金融的服務拓展將為生物識別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

4、多模態生物識別將大展身手

在此過程中,互聯網金融機構也更加需要一個集中統一的生物識別認證平臺,將用戶的指紋、虹膜、人臉等生物識別信息集中管理,根據不同的訪問環境和業務流程選取一種或多種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身份驗證。比如,簡單的賬戶登錄我們可以使用方便的人臉識別,但如果涉及到小額轉賬或支付我們需要更為精準的虹膜認證,更高層次的大額轉賬則需要虹膜+指紋雙重認證等等。

未來生物識別和互聯網金融融合過程中,單一的生物識別驗證方式一定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局限,多模態生物識別(兩種以上多重生物識別技術交叉驗證)會成為大勢所趨,而集中統一的生物識別身份認證平臺則成為未來重要趨勢。

結語: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生物識別技術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2020年將達到250億美元,5年內年均增速約14%。生物識別技術在增幅上居于首位,預計到2020年生物識別技術中人臉識別技術市場規模將上升至24億美元。隨著阿里、騰訊前后表示將推“刷臉”支付,生物識別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可以說生物識別的應用時代已經開啟。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