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從需求側管理向供給側管理的重大轉變,中國宏觀經濟轉型迎來了一次新的轉折和突破,對石油和化學工業來講,也迎來了一次全新的挑戰和機遇。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變革加速的世界。急劇的變革、飛逝的優勢、技術的顛覆、分散的市場、全能的顧客和挑剔的股東,都對企業和行業的適應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在這個極具變革的時代,如何迅速提升企業和行業的自我適應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都將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考驗。
目前,從整個宏觀經濟發展的情況看,許多企業、甚至許多行業幾乎整體都落后于變革的曲線,不少企業和行業都在猶豫不決和被動應付中痛苦掙扎。供給側改革為整個工業企業和工業行業迅速適應當前的急劇變革、加快結構性調整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和突破的重點,也給工業企業和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機遇。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對立統一的兩個側面,需求決定供給,供給也必須適應需求。這是供給和需求的基本關系,但供給不僅僅應該適應需求,還可以創造需求,這就是供給和需求的能動關系。19世紀初,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只要市場是有效的,企業家是理性的,就不會創造“無效供給”(產能過剩),因為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19世紀末期,當凱恩斯主義遭遇世界經濟滯漲困境時,供給經濟學派就應運而生。供給經濟學認為:問題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側出了問題,不該生產的生產太多,同時消費者需要的東西缺乏供給。在這種情況下,簡單刺激需求,只會令問題變得更糟。盡管供給經濟學理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其積極的核心觀點,用創新優化供給,用供給創造需求,仍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中央提出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新時期的一次重大改革探索,是以新常態理論為創新內容的中國特色經濟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實踐發展。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是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照搬照抄,也不是西方經濟政策的照葫蘆畫瓢,而是我們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的創新發展。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要解決在經濟增長階段轉換的大背景下經濟結構的再平衡問題,是要解決經濟結構轉型的動力轉換問題,是要解決生產要素進一步解放,增加有效供給,全面提高生產要素生產效率的問題。我們還應該充分認識到,當前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包括我們行業在內的整個宏觀經濟轉型升級一次難得的機遇,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班車”。誰能主動抓住這次機遇,誰能及早采取行動,誰就能主動跳出當前的困難境地,誰就能早日跨入新一輪發展的新階段。
要積極主動搞好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首先要正確認識和全面理解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和核心觀點。我認為,我們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出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完全符合中國經濟當前發展的實際,也是解決當前中國經濟問題的一把“金鑰匙”。結合我們行業的實際,我認為正確認識和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牢固樹立四個重要的核心觀點:
一是優化供給結構和加快要素升級是供給側改革的兩大核心任務。當前宏觀經濟的突出矛盾是供給結構失衡和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因此,優化供給結構和加快要素升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大核心任務。當前,低端產能嚴重過剩,高端需求供給不足,生產效率低下,工業利潤大幅下滑,集中反映了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過程中的結構、動力和體制矛盾。供需結構性失衡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全局性矛盾,解決供需結構性失衡也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經濟增長質量不高也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個全局性矛盾,單純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工資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已經完全過去了,今后中國經濟發展必須走上一條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新路子。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關鍵就是要看供給結構能否快速優化和生產要素能否快速升級。因此,牢牢把握經濟結構優化和生產要素快速升級,這是搞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個最核心的任務。
二是提升創新能力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唯一動力。實現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是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要求。當前無論是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育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都可以追溯到創新能力不足這個最終根源上。創新能力不僅是當前產業結構優化和生產要素升級的重要動力,而且也是今后保持中國經濟活力和競爭優勢的持久動力。創新發展應該成為中國經濟當前和今后長期發展的一個新動能。檢驗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否成功的唯一標志,就是要看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新動能是否能夠培育起來。企業、行業和宏觀經濟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是當前經濟走出發展困境應急之策,而且也是中國經濟長期保持活力的根本之源。這是整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必須要加快培育起來的新動能。提升中國經濟的發展活力,開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必須加快培育起創新發展的新動能。
三是企業是搞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主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是企業、特別是工業制造企業。無論任何時候,制造業都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核心體現。企業的創新活力、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水平。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技術的提升、產業價值鏈的高端邁進,靠的都是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給社會提供產品的主體是企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的主體是企業,產品技術和質量競爭的主體也是企業。毫無疑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必定是企業。企業的創新精神和企業的精神狀態是搞好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定性力量。企業發展的實踐也告訴我們:創新是區分企業領袖和追隨者的分水嶺,是市場優勝劣汰和企業持續發展的試金石,也是企業兩極分化的根本原因。
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同需求側改革緊密結合統一推進。當前,我們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能否認需求側改革的重要性,這就同一個硬幣的兩個側面一樣,供給和需求同樣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兩個側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有需求,也就沒有供給;供給的升級,也是為了更好地滿足需求。只有產品銷售的實現,企業生產才有市場的價值。因此,我們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一定要高度重視市場需求側的改革,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需求側的改革緊密結合起來,使供給側結構的優化同需求側市場的擴大,使生產供給能力和市場服務質量的提高同步優化,相互促進。特別是生產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定要把市場服務、用戶服務搞得更好,用“令人感動的服務”為用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堅持用市場需求來保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和成功。
更多資訊請關注石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