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稱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元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近年發展狀況與日本80-90年代高度吻合。從2005到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用10年時間完成了日本年時間完成了日本20年的發展歷程。參照日本機器人產業發展歷程,中投顧問在近期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中指出,中國機器人產業開始跨入全面普及期,并呈現以下四個特征:
產業高速發展,隨著市場培育完成和下游需求激活,仍將保持年均25%以上的高增速;
形成了完整的產業規劃體系,行業發展由政策導向開始轉向市場導向;
已初步形成完整的機器人產業鏈,并出現與下游需求相匹配的產業集群;
由量的增長開始轉變為質的增長,未來2-3年內是產業整合和洗牌期;
中投顧問在近期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上下卷)》中指出,中國機器人產業開始跨入全面普及期。工業機器人市場將迅速拓展,下游制造業用戶對機器人的理解和需求被激活。產業發展動因:政策、人口紅利齊上陣
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除了受到政策因素的影響之外,也受到人口紅利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影響。
1、大量扶持政策急劇增加
從頂層設計到地方規劃,以及產業路線圖,2012年以來一系列扶持政策密集出臺,形成了完整的政策體系。機器人產業在我國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6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了產業發展五年總體目標,五項主要任務以及六項政策措施,大力發展機器人高精密關鍵零部件,直指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也就是我國在工業機器人產業自主化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2、人口紅利逐漸減弱
中國20-39歲的主要勞動力變動率從2012年開始就迅速降低并一直保持負數,而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變動則一直上升且為正。也就是說,隨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人口紅利正在消失,社會勞動力逐步減少。
3、勞動力成本上升
同時,制造業就業人員人均年工資也在不斷增加,每年的增幅依然維持在10%以上,在制造業整體低迷的情況下,機器換人呼之欲出。
市場規模:銷量增速呈現強勁勢頭
我國于2013年成功躍居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增量市場。中投顧問的研究報告發布數據顯示,預計2017年中國將進一步晉級為世界第一的機器人存量市場。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全球市場份額已從2013年的60%下降到了目前的約50%,國內企業將面臨更多機會與挑戰。
2015年國產機器人產值規模達到16.4億元,產值增速達55%。其中,中型負載、輕負載的機器人增速會比較快。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7.5臺,同比增長23.7%,增速較2014年同期略有放緩,中投顧問研究員認為,這一定程度反映出在歷經2012-2014年的首輪高增長后,國內機器人產業遇到的階段性瓶頸,需要實行短期去庫存。
2005-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總體銷量及增長率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CRIA)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量超過20000臺,同比增長30%左右。而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2020、2025和2030年工業機器人銷量的目標,分別是15萬臺、26萬臺和40萬臺,增長前景誘人。
投資關注點:市場即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1、市場份額逐步上升,產品由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銷售占比上,國內機器人企業份額從2013年的11%上升至2015年的15%。產品結構上,2015年上半年,國內多關節機器人銷量位居第二位,同比增長91%。從產品性能上,按日本機器人協會的評測,我國國產多關節機器人已達到日本70%的水平。
2、初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從三大核心零部件到各種類型本體,各行業系統集成,以及人才培訓、服務等后市場,我國機器人產業鏈已經初步完善,并涌現出匯川技術、沈陽新松、成焊寶瑪這樣在特定領域具備一定競爭優勢的企業。
3、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有待開發
從工業機器人的密度來看,中國的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仍然很低,工信部提出2020年中國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產業工人100臺,目前至少還需要110萬臺,而現在僅為18萬臺,存在巨大的缺口。
2010-2014年工業機器人密度(單位:臺每萬名產業工人)
應用前景:機器人應用擴展到更多領域
中投顧問研究認為,在補貼刺激下,工業機器人市場將迅速拓展,下游制造業用戶對機器人的理解和需求被激活。2015年國產機器人進入了33個工業領域,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工業、教育、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家具制造、3C、服裝、服飾業以及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速較快。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