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傳感器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我國傳感器產業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高端產品自給率不足。截至2013年底,我國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的企事業單位共2000多家,從事微系統研制、生產的企業有50多家,產品種類共計6000多種,年總產量40多億只,市場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但我國傳感器小型企業占比近七成,產品以低端為主,高端產品進口占比較大,其中傳感器約60%,傳感器芯片約80%,MEMS芯片基本100%。
近年來,國內傳感器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2011年傳感器市場規模為480億元,2012年達到513億元,2013年達到640億元,2014年則超過800億元。
我國傳感器行業市場格局分析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傳感器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目前,我國的傳感器產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已經形成從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共有10大類42小類6000多種傳感器產品,中低檔產品基本滿足市場需求,產品品種滿足率在60%-70%左右。但從行業產品結構看,老產品比例占60%以上,新產品明顯不足,其中高新技術類產品更少;同時,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產品嚴重欠缺。在我國各類傳感器產品中,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和水平傳感器市場已表現出成熟市場特征,近年來一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其中流量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三者累計占據了各類傳感器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其各自所占份額分別為23%、20%和15%。
2014年以來,在智能化電子產品不斷涌現,物聯網智能終端與整機產品制造市場穩定發展的帶動下,傳感器產品國產化需求不斷增大,為國內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自主MEMS傳感器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在新型電聲傳感器、指紋傳感器等方面我國已經取得產業化技術突破,開拓了巨大的應用市場,為傳感器產業的復蘇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我國傳感器的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并逐漸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陽和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區域空間布局。其中,主要傳感器企業有接近一半的比例分布在長三角地區,其他依次為珠三角、京津地區、中部地區及東北地區等。
此外,伴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傳感器產業在其他區域如陜西、四川和山東等地發展很快。西安優勢微電子公司生產的唐芯一號,推出了國內首顆物聯網核心芯片。電量隔離傳感器、智能電量變送器、車用氧傳感器、火災探測器、聲光報警、水流指示器等產品領域發展迅速,代表企業有綿陽市維博電子有限責任公司、康達(成都)電子有限公司和西安盛賽爾電子有限公司等。
更多資訊請關注傳感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