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環境保護部通報了2016年2月《環境保護法》及配套辦法執行情況,以及各地環保部門與司法機關聯動情況,并對廣東、福建、浙江、山東等地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嚴查環境違法案件表示肯定。而對于冶金行業來說,重金屬自控削污等8項關鍵技術的研發成功,將為行業環境治理工作帶來福音。
日前,國家水專項“錳鋅濕法冶金行業重金屬水污染物過程減排成套工藝平臺”課題組表示,在電解錳、鋅行業首次研發成功自控削污等8項關鍵單項技術,并在世界首創了“電解錳行業重金屬水污染物過程減排成套工藝平臺”。
我國電解錳產能、產量均占世界的98%以上,電解鋅產量連續十幾年居世界首位。電解錳、鋅重金屬水污染嚴重的根本原因是生產流程工藝落后、設備簡陋。其現有末端治理技術或難以穩定達標,或成本過高,更無法解決操作環境對工人身體健康的危害。
為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國家水專項“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研究與綜合示范”主題專門設立了“錳鋅濕法冶金行業重金屬水污染物過程減排成套工藝平臺”課題。經過多年科技攻關,課題在電解錳、鋅行業首次研發成功8項電解車間專用智能制造、自控削污等關鍵單項技術,以多功能機械手、出入槽精準定位為核心的多學科、大跨度、跨領域的多項單體技術集成技術,集成建設了與1萬噸電解鋅/年生產線相配套的示范工程。課題成果在世界最大電解錳企業寧夏天元錳業等企業應用,減污增效保護工人健康等效果良好。
課題還首次在濕法冶金行業成功開發硫酸鹽智能識別及干法去除技術,硫酸鹽結晶物回收98%以上;開發原位“刷收”技術,分別削減電解錳、電解鋅電解出槽陰極板挾帶液超過75%、80%。
而在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方面,備受關注的“土十條”——《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自2013年5月啟動以來,通過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反復修改版本達50余次,目前已基本成熟,有望在今年正式公布。
此前,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袁駟曾透露,全國人大環資委已經委托環保部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建議稿,初步擬訂于今年年內進行初審,2017年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
重金屬污染具有長期性、累積性、潛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點,危害大、治理成本高。我國在長期的礦產開采、加工及工業化進程中,累積形成的重金屬污染近年來逐漸顯現,污染事件呈多發態勢,對生態環境和群眾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
如何對礦山企業加強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監管,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原副主任、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說:“主要是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技術進步、加強重金屬污染源監管,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重金屬污染防治體系、事故應急體系和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體系,有效防控重金屬污染。”
目前,各地區均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防控重金屬污染。據廣東省環保廳透露,廣東今年起將推進分級分類治理土壤和重金屬污染。全面實施國家即將出臺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研究制訂配套實施方案,加強土壤污染預防、分類管理、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等工作。截至2015年,廣東省鉛、汞、鎘、鉻、砷排放量分別較2007年減少28.2%、20.4%、22.2%、17.9%和28.5%,近8年來分別下降了兩至三成。
更多資訊,請關注冶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