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亞洲智能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的發展,“2016年亞洲智能機器人論壇暨亞洲智能機器人聯盟”成立大會在第四屆中國信息博覽會CITE上舉行。
亞洲智能機器人聯盟,由中國電子學會聯合深圳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韓國機器人學會、韓國機器人協會和以色列機器人協會成立,并邀請日本機器人工業會作為聯盟的觀察員單位。
亞洲是世界機器人技術發展的高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機器人市場。中國、韓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都是機器人技術、產業、標準及市場發展活躍的區域。另一方面,智能機器人是當今機器人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因此,在上述國家和地區搭建一個智能機器人發展平臺,對推動區域內產業及社會的智能化演進,拉動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并造福民生,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漢在發表演講時表示:“我國制造業規模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強,核心競爭力與美、德等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數字化智能化制造為我國制造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邁向制造強國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和挑戰。”
智能制造驅動“人機合作”
我們國家制造業的實力與國際上的先進水平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接下來的重點在于如何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產品的創新能力,以及關鍵技術的自給力。目前來看,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很不平衡,自動化程度高低不同,目前制造業處于工業2.0、工業3.0、工業4.0同步走的階段,2.0主要強調規模化的高質量生產,3.0主要是數字化,4.0著重于智能化,那么,我們如何在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全面突破逐步超越?
“智能制造是關鍵,智能制造旨在將人類智慧物化在制造活動中,并組成人機合作系統,旨在裝備能進行感知、推理、偵測和學習等智能活動。通過工況在線感知、工藝知識自主學習、裝備自律執行大閉環過程,不斷提升裝備性能、增強自適應能力,是高品質復雜零件制造的必然選擇。”丁漢教授表示。
丁教授認為,智能制造與三個因素有關:數控技術、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這里面牽扯到如何對傳感技術、對工況的在線感知以及對工藝知識的獲取及對裝備的自力運行。智能制造牽扯到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人的大腦如何和工藝知識進行決策,還有人的sensor傳感器等。
他強調,走向智能離不開數字化,智能是數字化的高級階段,制造不止是一門技術,制造是一門科學,科學是制造的技術與源泉,所以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產品開發、數字控制、產品管理、企業協作等都牽扯到各種數字化技術,“我覺得這個對于一個企業來講是必備的。如果一個企業數字化技術沒做好,那么講智能講機器人是更加蒼白的。我們講智能制造不是買個機器人回來,而是應該對生產工藝深入了解,對產品質量的全方位了解,才能真正把智能制造提升到產品的層面上來。”
“共融與交互”是未來智能機器人發展關鍵
機器人在人類發展中經歷了幾個階段,最開始的是機器人模擬生命體的機械運動,慢慢的發展到模擬生命體的自主功能、自主決策,高級階段就是模擬生命體群體的智能。未來機器人本體的技術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高速、高精高、高可靠、高安全性、重載。
丁教授認為,當今機器人行業在國民經濟行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自1959年第一臺工業機器人誕生至今,機器人在解決制造業升級、健康服務、國防安全、資源開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將來一定會出現一些能工巧匠的機器人,隨著智能傳感技術的成熟,它也會不斷學習升級,完成一些復雜的動作,成為技能型機器人,這個跟傳感技術是密切相關的。
在丁教授看來,未來機器人最主要的技術特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機器人與環境的共融、機器人與人的共融、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共融,能夠與作業環境、操作者和其它機器人之間自然交互,自主適應復雜任務和動態環境。
共融機器人的核心問題在于其擁有柔順靈巧的結構、分布協同控制、多模態感知。將來的機器人可能會在這種大型的復雜的曲面中扮演著很重要角色,這就體現了機器人獨有的優勢,空間性,靈活性,地形能力比較強,各種傳感器加起來很方便全面,將來機器人為大型曲面的加工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體現了當前智能制造的前沿方向之一。
“將來的機器人要做到完美的與人共融,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人和機器人如何一起完成作業,要做到這一點很難,這其中涉及到傳感技術與機器人本體設計,最后如何讓機器人理解人的思想,這應該是將來機器人有待探索的階段。”丁漢教授強調,這些技術的突破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工業機理,很多大型企業花重資買回來機器人,如果工業機理沒搞清楚就很難起到作用。
高峰對話:服務型機器人迎來爆發前夜
人類發明機器人的目的,一方面是代替人,另一方面就是服務人,所以未來機器人會跟人合作共事,會擴大延生和部分替代人類專家在這個過程中的腦力活動,能夠不斷的提高裝備和系統的適應性,將來一定會出現一些能工巧匠的機器人。
在“高峰對話”環節,韓國機器人學會侯任主席Young-JoCho、以色列機器人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MosheKelman、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硬件事業部總經理劉慶升、上海荷福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錦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總工程師姚智慧、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主任李碩、北京康力優藍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劉雪楠、小i機器人公司副總裁梅莉參與對話。
幾位中外專家、商界代表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圍繞智能機器人創新發展等主題進行了交流與分享,并充分肯定了智能機器人在亞洲蓬勃發展的內在活力。其中小i機器人副總裁梅莉與北京康力優藍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劉雪楠關于對未來智能機器人所滲透的領域和范圍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總結。
梅莉表示:“小i機器人15年來在人工智能產業化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覆蓋了政府、電商、金融、運營商等行業。我們的產品15年來提供虛擬客戶助理,形成我們的云智能平臺,沉淀了我們云智能平臺強大的交互能力,衍生出了實體機器人,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
劉雪楠說:“實體機器人已經開始進入到各個領域,如銀行、餐飲、導購等行業,未來三到五年之內,服務型機器人產業,特別是針對家庭有幫助的服務機器人即將爆發。我們公司目前有兩個系列的產品,已經將近有10萬用戶在使用我們的服務機器人,同時今年我們推出一款全新的商用型1.28高的服務機器人。未來三到五年,大家會發現百分之七八十的環境里都有機器人在和人類做競爭,但同時也會創造出更多的驚喜,希望一起努力用機器人創造出更好的生活。”